• 当前位置:首页 综艺 十三邀第四季

    十三邀第四季

    评分:
    0.0很差

    分类:综艺大陆2019

    主演:许知远,倪大红,陈冲,于谦,坂本龙一,金宇澄,马岩松,项飙,牟其中 

    导演:朱凌卿 

    猜你喜欢

     剧照

    十三邀第四季 剧照 NO.1十三邀第四季 剧照 NO.2十三邀第四季 剧照 NO.3十三邀第四季 剧照 NO.4十三邀第四季 剧照 NO.5十三邀第四季 剧照 NO.6十三邀第四季 剧照 NO.16十三邀第四季 剧照 NO.17十三邀第四季 剧照 NO.18十三邀第四季 剧照 NO.19十三邀第四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十三邀》是腾讯新闻与单向空间联合出品的一档人物访谈节目。许知远与十三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进行对话,在对话中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

     长篇影评

     1 ) 附近的消失

    最近在看的是项飙老师的《把自己作为方法》,想起十三邀这一期,本来想合在一起写一期公众号,但是看视频的过程中感觉,嗯,不够,绝对需要单独写一期!

    那这一期主题就是十三邀第4季第4期,许知远对话项飙。

    第一遍看视频的时候,对提出来的“附近的消失”非常感兴趣,直戳当代年轻人面临但是又说不清道不明的困惑迷茫。第二遍再看突然思路很清晰了,才发现这一期太厉害了,不单单只是提出了一个概念,更是前因后果到解决途径,满满干货。每一次许知远老师提出一个想法,项飙老师都能给出一个对应的深层次的表述,这就是一个研究学者,而且非常敏锐的感知到社会现象给出描述的学者。

    我最感兴趣的是“附近的消失”,所以从这个角度来整合一下这一期。

    01 什么叫“附近的消失”

    简单来说,就是只关心家里头或全世界,周边的人事物都消失了。

    项飙老师的层次说,“每一个个体无非是世界上很多要素的聚合,一个临时的历史条件下的聚合。个人是有很多层次的,一个就是纯粹的自我个人,一个是作为很大集体的载体的个人。多个层次的个体,当中是有紧张关系的,但大部分时间是整合在一起。但现在它有个断裂,一个纯粹原子性的个人,有的时候是关心自己,有的时候它一下子就跳出对很大的一个事件,做很宏大的评论,但是中间的这一层附近他没有兴趣。”

    我的理解是,空间上的近到远,自我,家庭朋友,周边的环境同事,地方,国家,最后是全世界宇宙。这是我们感兴趣的先后顺序。

    02 附近为什么会消失

    内因结合我自己,成长过程中,我的确只需要关心学习,而对学习之外的日常我很多都不知道,或许在父母看来小孩子也没必要知道。很长时间里,我关心的都是学习,以及各种庞观的命题更大的世界。用项飙老师的话就是浸淫在一种“超越感”之中,“对自己周边世界没有那种要浸淫进去形成一个叙述的愿望或能力。”

    “距离感和超越感意味着某一种优越感,其实是给你一种感觉,你能够控制这个生活世界,而不是生活世界完全在主宰你。虽然你可能没有钱,要挣扎,但是至少在精神上,你可以从上往下去看它。你觉得,你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在看这个世界。”“超越感是很重要的,没有超越感,你不会对身边实践的东西发生兴趣;只有超越感了,自己身边的世界成为一个要抛弃要离开的一个东西。”

    外因是市场。“市场是对附近消失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它认为附近是一个障碍,交易应该没有摩擦。” 我们的附近被外卖取代掉了,“对美团外卖平台设计师来讲,附近太重要了,对你这个附近交通的情况,什么时候人流多,什么时候人流少,他要形成一个掌握。他把我们肉体直接感知的意义的附近,一下子转化为一个数据化的附近。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蒸发掉了,它是一个转化。这个转化背后是由资本的力量,是一个技术过程,是一个很多利益的重新组合,然后会带来一种新的方便感,我要什么马上来。”

    03 “附近的消失”对生活的影响

    没有了附近的真实交流,我们成了世界的旁观者。

    “人和人的关系会变得松散。”附近的人被一个接一个陌生的外卖员快递员取代,不需要真实关系;

    “信任和意义系统的高度甚至是极度集中化。”(我不太信任你,但咱们都信阿里支付);

    “最原生的社会关系本质化,(靠生物学界定的关系又重新被认为是很重要的事)”,这背后是婚恋信任问题。

    04 解决办法

    “个人的意义和尊严一定是在于关系,建构附近,重新去想这个关系。”

    简言之,还是多和真实的人事物打交道!

    ---

    最近对“附近的消失”的体会就是,我喜欢的感兴趣的东西对我的生活是没有用的,它们好像都很遥远,不属于我,就连我写这一期公众号都像不属于我。那我的真实生活又是什么?什么是落实到每天的真实?

    我期待在《把自己作为方法》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笔芯

     2 ) 似乎有了答案

    许倬云老先生就像个老小孩,一提到抗战就会哭,担心着年轻人在小我里过分浮沉,小小的躯体爆发着安静的、敏锐的、大大的力量,就像是站在角落的孩子,无人关照,所以只能绷起神经,认真地观察,努力地思考;作家金宇澄指出人的复杂性,当下那种着急贴标签、下定义、做判断的行为,本身就是可惜的;项飚的眼里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当前,每发生一次舆论事件,网友们都认真的同情,极度的愤怒,可跳出这个圈子,就会发现这些更多的是侧重于情绪化的宣泄,很少涉及解决问题本身,更可怕的是,这些情绪化的表达者,往往一转眼又变成了戾气十足的加害者,这恰好是坂本龙一所看到和在努力避免的,他的书取名《非战》而不是《反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往往反感甚至反对一部分人,但在反对的过程中,恰恰也变更了自己讨厌的人,只不过,表现的形式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关于宏大叙事,这种本该遥远的命题,过多的侵入个体,挤占着对人本身的关注,让太多的人忘了生活的本来是寻常。

     3 ) 射手建築師馬岩松對談整理—「我是火星來的。」

    繁體字為自己打的覺得重要的,其餘引自单读。

    许:

    现在最让你着迷的事情是什么?

    马:

    我想做国家项目。我很纳闷,怎么一到国家项目就好像有一种范式,都是大柱子、大屋顶。我发觉一种建筑风格只要在长安街上,最后就会变成全中国的。全国的火车站都特别像国家博物馆,进去以后就是一个大空间,人跟蚂蚁似的。所以我觉得改变国家建筑,就可以改变全中国的建筑。与其我一个一个建筑地做,不如直接做一个国家项目。把天安门广场变成一个森林公园之类的想法,让我挺激动的。

    我今天能说这些话,是因为中国现在跟政府合作的项目特别多,而且你去批评现实的时候,有些人能接受。现在我们做的项目中,有机场,有火车站,这些其实都已经在挑战过去苏式的、标志性、纪念性的做法了。以前对苏式建筑的崇拜,其实跟今天中国建CBD 差不多,觉得像美国就是现代化了。

    当时可能把苏式建筑样式背后的先进文化当成样板,直接学习了。今天应该考虑自己的独特追求,说的那些东西怎么变成做的东西。传统文化也好,或者向往的未来的人文社会——开放的、民主的,怎么变成真实的环境。但是现在没有样式可参考了,只能自己愣想。这个过程挺痛苦的,中国建筑师没有经历过,之前做的大都是借鉴,结合。要走出自己的路,可能要花很长一段时间。这时候不如先面对自己,你做的东西先能代表自己,不管西方做什么,中国做什么,先把自己要做什么搞明白。

    许:

    你没想留在伦敦或者纽约吗?如果走那条路的话,是不是会跟现在完全不一样。

    马:

    我好像是找着麻烦去的。回到中国,我能看不惯很多东西,想试图去改变。我挺喜欢这样,这种环境更适合我吧。当时也没想到真正有机会去改变,反正我觉得自己应该在这。今天应该创造一种自己的、别人都没有的(建筑)语言。

    馬:

    其實我覺得像這個北京,一直說這個保護古都風貌,一直說的就是風貌,不是說人。雕梁畫棟,然後建一堆那個假古董,前門那就,我覺得就像一個中國的中國城,它沒有真正的生活。現在保護的如果只是風貌,不是這些人的生活的話,只能是一個場景了,一個電影場景,一個主題公園。

    许:

    我觉得是对时间尺寸、空间尺寸的渴望。每个创作者都希望留下一些印记在世界上。而建筑这个印记是如此之显性,而且至少可以留下一两百年。某种意义上,建筑也是一个让所有创作者嫉妒的行业。当然不成功也很烦人。

    马:

    不成功也很难毁掉。我记得一个建筑师说,他老在一个城市里建房子,后来他建一个,就想绕着走,最后这个城市他哪条路都走不了了。但是艺术家不满意自己的作品还可以把画烧了,把拷贝扔了。

    马:

    从来没有过。我一直觉得建筑是一时的一件事。

    许:

    为什么这么觉得?

    马:

    除非它能持续对人有文化上、精神上的影响、冲击。比如路易斯·康的作品,可能我们一开始都没意识到,后来却觉得越来越有戏,那是更了不起的。他就像一个现代诗人,但用了一些古典的要素去塑造不存在的神。所以好多建筑师都特别崇拜他,建筑如果能超越物质,到了那个层面,就能跟所有人对话。

    现在建筑师确实都在追求这样持续的影响力,追求更多的发言权,追求自己的建筑被放在更显著的位置,成为城市的一个标志。他既得考虑这是不是这个时代最渴望的,也得考虑是不是他最真实的表达,要不然会很痛苦。现在中国建筑师有那么多机会,可是真正在文化上的影响力还很有限。

    许:

    你现在这个阶段最想把什么情感带到你的设计之中?

    马:

    我现在特别着迷远古的未来感——一种未知的、抽象的东西,就是你不知道这是从哪来,好像和远古的自然地貌、某种神秘的文化有关系。把它放在现实里,周边是现实的,但是你创造的这个地方是没有现实的,没有你熟悉的东西。这就像在营造一种黑洞的感觉。(朝陽公園是嘛hhhh)

    馬:

    建築師不會談情感了。什麼都飄...是想解脫吧。現實可以討論很多具體的問題好像哪個都可以說半天,最後算了放棄具體的爭執。

    我就覺得空白就是一個機會,最理想就想漂浮,就是解脫。

    許:

    在中國複雜的語境裡面飄起來是不是唯一的方法?

    馬:

    飄起來,我覺得要有一種童真吧。就是把事弄得簡單一點,所以有時候相信自己,你只要你自己不是邪惡的,就相信自己就問題不大。人的那種情緒就會在這個城市裡。有時候這個城市太冰冷,就是因為太客觀,很多人覺得考慮這個考慮那個,其實沒上面人味。

     4 ) 岁月就是岁月

    “岁月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岁月就是岁月啊,还能意味着什么”

    年龄沉淀下来的气质实在太美了,老去有什么可怕的呢?

    有人说互联网时代让人感受不到寂寞,但我觉得互联网时代让segmentation更加严重了。它让生活碎片化了,人与人之间很难有心灵的连接与共鸣。大家都想更快更快,到底在追求什么呢?

    陈冲真是满满的少女感啊

     5 ) 陈冲:我喜欢没有实用的激情

    陈冲说了一种转变。就是从集体主义到个体。 英雄:人性的东西不能抹杀。 用自己的良知去评判一切。 他俩看着那些酒。许知远说,多像一本本书。 带来不同程度的眩晕 陌生的滋味 那时候我是真的需要书呀(满足自己不同种类的书),点开。 不是普通地煽情,不是多愁善感,人与人之间很硬地那种情感。 我渴望那种伟大的人格,那种道德的勇气。正直,英雄主义,我身边的人也有。确定如她所说,很多人不把这种东西认为是价值。 当你迎合的时候,你可以知道自己去迎合,这也很好呀。“人要想不被世俗影响太难了”所以要独处呀。 你不是说你有理想,你就是英雄,成为英雄需要其他的东西,比如自我牺牲。我说是和光同尘,是曾国藩。 现代的年轻人都很真实,不肯为了你伪装什么的。但现在又很流行一种朋友圈式的,ps式的光滑。生命的质感消失了,一切那么地容易。 还有一种是你时时刻刻被娱乐着。你的头脑接受了各种刺激。而创造力需要单调,独自单调。苦闷才有想象力去弥补。 对于那些很隐私的东西。陈冲说我有很多挣扎的。那些是很隐私的东西,如果全部释放出来,就无法拍戏了,无法些东西了。

    ————————————

    我把全文整理出来了

    把链接放这里:我喜欢没有实用的激情(上)//mp.weixin.qq.com/s/UWWm5xkZ9CzIe0T_cAJ3fQ

    创造力需要单调(下)//mp.weixin.qq.com/s/d0RAY504cfcZRjVYH3cdLQ

     6 ) 坂本龙一(笔记)

    坂本龙一&许知远

    夏目漱石:总是站在中间,在中国与日本,东方与西方,公众和个人中间

    遇到1990年的自己,他非常自私,因为他认为他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我不会和他成为朋友。

    但是他获得一点点成功之后,他变得非常傲慢

    我的父亲。有一点武士精神的

    对虚名的追求是不符合武士精神的,武士是匿名的。

    七十年代末,要代表某种先进文化的责任感。

    日本经济腾飞的一个年代。在那十年内,日本是领头羊

    我讨厌对日本文化负责,讨厌成为一个代表,但某种程度上,那是我的角色,我们的角色。

    夏目漱石在伦敦的两年,异样的,压抑的。

    作为官派留学的肩负国家责任的留学生,和坚信自己的独立思考的人,的矛盾。

    我太复杂了。我没法定义自己。

    我也是个很软弱的人。

    画出一条线,该做的或不该的。

    冲绳的驻军。福岛的核泄漏,政府要在那里主办奥运,我认为这是应该的,所以我拒绝为奥运做什么。

    《末代皇帝》的配乐

    (许知远给教授放在故宫附近录的音乐,和他讲有一对恋人)

    紫禁城的声音。我知道它是空的,所以有一点悲哀。我仍然深深记得风的声音,风有孤独和凄凉的感觉。

    我已经很难在纽约找到有意思的声音了。

    纽约,东京,北京,这样的城市,都有相似的声音。

    我是个很软弱的人。但很多时候,我强迫自己保持坚定。

    Q:艺术家有两难的局面吗?思考者的责任,和艺术性,有冲突吗?

    A:我在60年代是非常反叛的。六十年代的学生运动,反越战,反美情绪。

    但我觉得只是保持反抗,有时是过于简单,不够有深度的。

    911后,我们出的一本书,No war,不是Anti war

    911发生的当晚,超过百分之九十的纽约人都变得非常爱过,这吓到了我。

    我理解纽约被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袭击,大家都很恐惧。

    但911之后大家的情绪都变得有些过激。本地报纸的标题都变成了「把阿富汗炸回冰河期」这样的话,我很不喜欢。

    反战是一种对抗的状态。你越反抗,越会被你要反抗的东西同化。我们应该远离这种对抗,这意味着对抗。

    Q:但有时在人类社会上,恶魔是不可避免的,你有时必须要做坏事,你如何应对。

    A:我没有一个正确答案。我不想和任何人斗争,因为我不想受伤害,不想被任何人伤害,也不希望我的家人被杀害,也因此我也不想去杀害或者伤害任何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我的基本理念,很简单。

    但像《三国志》写的那样,突然有不明部落来袭,侵害你的村庄,你该如何保卫你的村庄,你的家人,在没有利剑的情况下,我没有正确的答案。我应该拿起武器吗?还是我不使用任何暴力,而等待着被杀害。我不知道。

    (I don’t the answer)

    Q:你认为艺术家应该怎样回应社会的病态和政治上的罪行?艺术家和社会责任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A:我们没办法做什么(We can not do anything)

    现代社会,整个世界都在经济,科技和文化上被密切包围着。在这种文化状态下,艺术家可以去追寻很多东西。

    或许最终目标,是寻找人类最深层的意义。

    Q:对你而言,人类和人类族群最深层的意义是什么。

    A:对人类族群,我很悲观。我感觉像是癌症,人类对于大自然像是癌症。智人,破坏生态,毁灭其他生物的种群,还从不自省从不自知。

    Q:你的这种悲观,会使你想立刻付诸某种行动吗?更急迫,还是更加无力。也许趋势如此,你能做的很少。

    A:如果我遵循老子的态度,那么无论发生什么,我也许都应该微笑着接受一切。但我有家人孩子,我爱人们,我爱我的朋友,尤其是年轻人。

    Q:这些迫在眉睫的问题和不乐观的未来,它们会如何塑造你的音乐创作和艺术追求呢?

    A:我不认为我的音乐和面临的问题之间有很直接的关联。但我创作音乐同时会思考这些问题。有些事情和我内心有强烈联系,但音乐是抽象的,我不认为音乐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我的信息就像是一个小岛,甚至还不如一个岛,像一片树叶。对我来说,音乐宽广得多,像海洋。

    纪录片《终曲》导演(答陆庆屹问):他当然能写出让人情绪激荡的乐曲,当他为电影配乐,会倾向更有感情,因为他觉得他要为导演服务。但当他为自己创作时,他似乎会有意去抵抗自己创作旋律的能力。我猜或许是他会谈到纳粹德国是怎样恶意利用瓦格纳的旋律。他知道音乐的力量,并害怕这种威力被利用。所以有时他选择更随机地作曲,他不想通过音乐给听众强加任何情绪。

    他选择为自己的伟大天赋套上镣铐。

    「肝胆相照」

     7 ) 没有人擅长给别人答案,哪怕是许倬云

    许倬云老师这一期过去,《十三邀》这个节目基本可以封神,而许知远到底想做什么,似乎也渐渐清晰。 --------------------------------------------------------------------------- 「向何人借智?」这可能不是个好问题,透露着浓浓的实用主义,并且有着在智力上偷懒的嫌疑。但面对许倬云老师,我们还是想听到他的答案。所以许知远最后还是真诚发问了,于是有了下面的回答: 「我,伤残之人,不败不馁,不争不抢,安顿自己。」 很感动,但我对他似乎有着更高的期待,毕竟面对的是一个跟胡适、傅斯年、王小波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人。 历史学家们的人文关怀拥有着巨大的力量,前阵子罗新老师作客《剩余价值》时对「具体的人」的关照也感动了大家。但这似乎隐隐也存在着问题,感动之余呢?内心有了力量了,可然后呢? 很可惜,没有然后了。 托尼朱特在《沉疴遍地》理提到:众所周知,哲学家迄今为止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关键是改变世界。 他们也很清楚自己的局限,历史学家们的职责并不是给大家提供方法论,而我们却急于想要知道答案。于是病急乱投医了。可转念想想,就算知道了方法,你能实践吗?代价可承受吗?那是大家共同的诉求吗? 不是自己探索出来的方法,不可信。知道了方法而不可为,更痛苦。 任何一步都没有捷径。

     短评

    看项飙那期说“附近的消失”简直醍醐灌顶 互联网时代人们关注的东西 要么是个体的自我要么是宏大的世界 附近、周围被极度压缩 但我们无能为力

    7分钟前
    • 歌德尖塔
    • 力荐

    “你越反抗,越會被自己反抗的東西同化”——坂本龙一

    12分钟前
    • モチダンゴ
    • 推荐

    无论这节目剪辑如何 话题如何 采访自然度如何 全中国现在也只有这样一个人去采访这样一群人了 何况 我们不是就爱看许老师那一脸手足无措和经常尴尬却又会心的氛围吗

    13分钟前
    • Crybaby
    • 力荐

    许知远,这样就对了,放下时代精神和集体情绪的拷问,关注个体细微生活的无限可能性;放下男性中心的傲慢和偏执,走进更多元、更有生气的具体的人;放下那些虚幻的、无力的、知识分子式的掉书袋,结尾说一句“够了,不说了”,自我戏谑着迎向生活本身。这样不是很好吗?只有这样,连你的尴尬都有了孩子气的可爱。

    15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力荐

    期待于谦那一期,两个爱好抽烟喝酒烫头的人终于走到了一起

    18分钟前
    • 道光剪影
    • 推荐

    看了陈冲那一期,她八十年代在美国追寻的那些,对我们现在仍然很遥远:有别于集体主义的,个人的独立和实现;目的指向没有那么强的激情,生命的真实体验,以及高质量的孤独。她说贝托鲁奇身上有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诗的能力。现在我们对于这样的纯粹性太忽视了。对谈项飚那期真的很棒,看出一种高手过招的感觉。无论是许知远还是这个节目,其实都是很关心现实的,尽管这种关心可能不是那么切肤,这点不是那么容易注意到。

    21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推荐

    项飙真的是长在我的喜好上的社科学者,我喜好的不仅是他的长相、说话方式,更多的是他对现实世界的介入姿态。他自称并不擅长学术阅读,但却能以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实践、阅读经验世界。“超越-回观”说十分启发我,人渴望超越是好事,生命的确会变得更加辽阔,但超越之后,满嘴大词,对遥远的事情过分关心,轻易发怒嗔喜,反而忘记回溯,缺乏回观自觉。关心极远和极近,缺乏中间形态,由此发生“附近的消失”。我时时会有“我真的活在梦里”的感觉,而只有在街上偷拍观察行人、切身介入附近的时候才能有真实活着的踏实感。人类学研究是让人失望的,我也在学习如何获得失望,失望让我变得真实有力。希望有朝一日,我亦能拥有项飙提出的知识分子的特质:敏感、熟通古典、浸淫在时代中感受其中脉动。/许倬云先生我太喜欢了

    26分钟前
    • toutou
    • 力荐

    坂本龙一!

    31分钟前
    • Strelizeia
    • 推荐

    项彪这一期真的太让人惊喜了,从评论中也可以看出大家对这一期的评价都很高。个人觉得是因为许和项是多年的朋友,同时他们都有着知识分子的情怀和对社会的关注。当他们喝着酒一起讨论现代人们附近的消失、讨论民粹主义时,这是两个关注社会、关注价值的灵魂的流畅对话,仿佛找到了知音。在这种对话中碰撞溅射出来的火花,能够让观众大呼精彩和过瘾!十三邀真的很适合这种对话,希望以后的嘉宾也能够像这样,产生更多真实的思想交流,而非简单的采访

    36分钟前
    • 静听雨荷
    • 力荐

    许知远和陈冲这一期的对谈太流畅了,三句里面常有两句是高度契合的共鸣,还有一句是彼此之间的好奇和探索。他们第一次在上海见面,陈冲身着运动休闲装束,身姿笔挺地坐落于下着淅沥小雨的窗边,端正又隐秘的氛围在往事的回首当中自然晕散开来。谈到对当下年轻事物作何感想时,陈冲认为90后看起来好像是追求更真实的一种东西,实际上又要用修图的方式擦去质感来实现对不是生活本身的一种关注。她对现代人的这种现象级的观察,总是毫不费力就敲打了人心,而你也能感知这个声音越来越悠长,绕梁三日不绝。

    38分钟前
    • 一個無為青年
    • 还行

    项飚这集是目前为止我认为最好的一集。项飚有着一个理想学者的天真与热情,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倾听底层人民的抱怨,能理解他们,随时为他们思考。而许知远在这集的前半段明显的尴尬,或许还有走神。其实纵观节目,提问者的问题都给人同一种感觉,大概因为这些问题都有着相同的性质。有时让我疑惑为什么采访了这么多人,他还不能明白,或许明白了但还是这些问题,又或许是他从没有得到答案?其实回答者的回答也大多是个人人生经验,或者某一性格特点所积累的感情的抒发。

    39分钟前
    • 拭形
    • 力荐

    这季的片头像个污点…

    43分钟前
    • Echacy
    • 力荐

    陈冲这一期🉑真是太好看了,内向的人话不多,但是说出的话能量密度就很大

    44分钟前
    • 落莲
    • 力荐

    不是所有的演员都是好的讲者和哲人,多年未见且极少在镜头前谈自己的陈冲让人惊喜,她在雨中对许知远讲的那些话可以说是一个非政治人物对那段历史的最人性最人文最温柔的一种表达,所有人都应该看看。很明显,许知远用两本大众电影触碰到了陈冲的内心深处,他没有在那时继续冷血的追问而是换个话题,让人觉得有点暖,少有的十三邀高光时刻,一段举重若轻的对话,很短但很重。。。

    45分钟前
    • TM1001
    • 推荐

    看了项飙那集 这两个四十多岁的人说,他们当年二十来岁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未来人们还会相亲,还会用各种物质条件来选对象

    47分钟前
    • leoleo
    • 还行

    没有了冲突的十三邀,至少前两期是这样的,肤浅!其实嘉宾都准备着应对酸腐的提问,没想到遇到了小粉!

    50分钟前
    • 陶子冬
    • 很差

    许知远坚持做就是好事。

    55分钟前
    • freelorn
    • 力荐

    许知远,您能不能把拖鞋换了?咱尊重一下对方,严肃点成么?

    56分钟前
    •  
    • 推荐

    陈冲不简单

    57分钟前
    • 姜无问
    • 力荐

    你能想象到吗?曾经那个用自己语言系统去提问去碰撞所以常常将自己尬在一边的许知远,居然和受访者同频了。是的,那受访者就是陈冲。这一期倒真是有点两个灵魂对话的意思了。陈冲给人的感觉很微妙,她的常态是紧绷的,眼神也有闪烁,表达却是异常坚定的,通透又坦率。她雍容沉静,说话时又分明是个笑语盈盈的少女。这才是打败了岁月的美。

    60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