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搏击俱乐部

    搏击俱乐部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美国1999

    主演:爱德华·诺顿,布拉德·皮特,海伦娜·伯翰·卡特,扎克·格雷尼尔,米特·洛夫,杰瑞德·莱托,艾恩·贝利,里奇蒙德·阿奎特,乔治·马奎尔 

    导演:大卫·芬奇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长白山传说之捉仙记

    • HD国语

      力王之黑色擂台

    • HD中字

      好梦一日游

    • HD

      暖暖内含光

    • HD

      两个心脏

    • HD中字

      美男子

    • HD中字

      走着瞧

    • HD

      同班同学2015

     剧照

    搏击俱乐部 剧照 NO.1搏击俱乐部 剧照 NO.2搏击俱乐部 剧照 NO.3搏击俱乐部 剧照 NO.4搏击俱乐部 剧照 NO.5搏击俱乐部 剧照 NO.6搏击俱乐部 剧照 NO.16搏击俱乐部 剧照 NO.17搏击俱乐部 剧照 NO.18搏击俱乐部 剧照 NO.19搏击俱乐部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杰克(爱德华•诺顿 饰)是一个大汽车公司的职员,患有严重的失眠症,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危机和憎恨。  一个偶然的机会,杰克遇上了卖肥皂的商人泰勒(布拉德•皮特),一个浑身充满叛逆、残酷和暴烈的痞子英雄,并因为自己公寓失火而住进了泰勒破旧不堪的家中。两人因缘际会地成为了好朋友,并创立了“搏击俱乐部”:一个让人们不戴护具而徒手搏击,宗旨在于发泄情绪的地下组织。  俱乐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地下组织,而泰勒也以自己个人的魅力,吸引着那些盲目的信徒。俱乐部的成员们到处滋事打架、大肆破坏,泰勒本人的行为也越来越疯狂。  杰克对于“搏击俱乐部”的现况及泰勒的行为越来越无法忍受,和泰勒发生争执,泰勒离开了他。然而,杰克发现,他走到何处都无法摆脱泰勒的影子,他开始思考:我到底是谁?

     长篇影评

     1 ) 过火的自由

    人格分裂的悬疑加上对自由的探索,理应是一部好片子。但除了肾上腺被激发而得到的高估,我只看到过火的,不可理喻的对自由的向往。

    剧情本来应该是让人脱去生活的枷锁。让人直面内心。但是里面的泰勒都做了什么呢?

    杀人放火。砸车砸房子砸艺术品砸经贸大厦。砸银行。甚至想把自己的女人杀死。

    说我们都被物化了,买好房子,买好家具,买好车,花钱,穿好衣服。

    砸光一切,美其名曰放弃一切,自己就是自由的了。

    更加白痴的还是那些搏击俱乐部的成员,居然会绝对的服从泰勒。服从别人也会得到自由?是彻底的被奴役了么?以为被奴役才是自由了?

     

    主角之前被物质奴役,之后是被自由的向往所奴役,被“泰勒”奴役。所谓的自由?可笑!

    自由,不是有金钱挥霍。

    自由,不是无拘无束。

    自由,也不是杀人放火,无恶不作。

    自由,也不是刻意的去放弃一切。

    自由,是一种心境,你认为你是自由的,你就是自由的。

    我做我想做的,就是自由。

    我不想放弃我的衣服,我的床。
    我喜欢穿酷炫的衣服,就穿!
    我就喜欢好吃的食物,就吃!
    这就是自由!


    而不是别人说把衣服都扔了是自由,我就裸奔。服从别人的想法是最大的不自由。那才是最可悲的事情。

    想要追求自由,要先理解什么是自由。

     2 ) 从《搏击俱乐部》到IS恐怖分子

    2015年11月13日,巴黎;2001年9月11日,纽约。无须多言,看过新闻的朋友都明白发生了什么。这是一场针对平民的恐怖屠杀,基地组织式微,但IS接过了恐怖主义的邪恶衣钵,按照法国总统奥朗德的说法,11.13事件掀起了一场针对IS和恐怖主义的战争。

    IS是“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的缩写,全称“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 Shams,缩写:ISIS),阿拉伯国家和部分西方国家称为“达伊沙”(DAESH),是一个本·拉登都觉得太过残忍的极端组织(详细分析的话,其实不是“残忍”,而是IS过于极端的意识形态,这里的差别暂且按下不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

    在占领了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一部分领土后(上图绿色地区),IS宣布按照伊斯兰教法建立“伊斯兰国”,其领导人巴格达迪自称“哈里发”,下面这个就是IS的“国旗”,简单粗暴,上面的文字据说是“真主以外,别无他主”,看起来令人不寒而栗。

    “伊斯兰国”不被全世界任何国家承认——整个IS按照严苛的逊尼派原教旨法则建立,按照IS的意识形态,他们也不能承认任何其他国家,他们的“哈里发”巴格达迪(下图戴着粉色迪士尼手表的这位)每年至少要发动一次“圣战”,IS不能有稳定的国境线,而且IS的信徒们将叙利亚的大比丘地区视作“最终圣战”的场所,狂热的期待着在这里全军覆灭被“敌人”杀死然后迎来某位“救世主”降临人世……

    详细的IS介绍,推荐看文末的这篇《ISIS到底要什么?》,长文,但很有信息量。IS很残忍,“根据《古兰经》”恢复了奴隶制和十字架钉刑。不过跟基地组织等其它恐怖组织不同,IS居然对欧美的年轻人有极强的吸引力,隔三差五我们就能看到西方年轻人偷渡到叙利亚加入IS的报道,以至于在澳大利亚等国家,公开宣称自己要去叙利亚是违法行径。

    2014年,一位澳大利亚籍的IS分子在推特上发布了一张照片,照片上,他7岁的儿子提着一颗人头——来自一位被害的叙利亚政府军士兵,这位IS父亲自豪的炫耀:“瞧,这是我的儿子。”

     此事引发澳大利亚舆论大哗,这其实是IS现状的一个典型反映,据说现在IS阵营中有数千位来自西方的年轻人,曾有一位来自英国的25岁IS分子安瓦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家的生活很简单。我有车。但问题是,你不能在家乡信仰伊斯兰教,因为那里到处都是邪恶,有恋童癖、同性恋、犯罪和强奸。当ISIS的黑色旗帜飘扬在唐宁街上时,我就回家。”

    安瓦尔的话代表了加入IS的西方年轻人的普遍心理,他们很多人甚至不会说阿拉伯语,但这没关系,IS会给他们枪——据说一对年轻的瑞典夫妻来到IS,男的领到一支AK-47,女的拿到了一支手枪。

    为什么这么多生活优渥稳定的西方年轻人跑到穷乡僻壤来加入IS?要知道,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的民众包括不少中国人都梦寐以求移民到他们的国家去,而他们居然连命都不要的跑出来!原因很复杂,而其中很核心的一点就在于,这些年轻人在家乡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没有归属感。来到IS,他们能感到一种“纯净”的激进情怀,让生命突然变得亮起来,而且一言一行都要在伊斯兰教法的规定之下,“看不到”颓废叛逆和社会丑恶现象。

    这种思潮在当代西方青年中并不鲜见,有部著名电影《搏击俱乐部》,反应的就是此种心态。大卫·芬奇恰到好处的传达出了帕拉尼克原作中的精神,让我们回顾一下《搏击俱乐部》中的经典台词:

    The things you own end up owning you.
    你已经被物质奴役了。

     
    You weren’t alive anywhere like you were there. But fightclub only exists in the hours between when fight club starts and when fightclub ends. Even if I could tell someone they had a good fight, I wouldn’t betalking to the same man. Who you were in fight club, is not who you were in therest of the world. The guy who came to fight club for the first time, his asswas a wad of cookie dough. After a few weeks, he was carved out of wood.
    在那里,你才真正的活了起来。搏击俱乐部只在聚会时存在,就算是我认为打得很棒的人,聚会结束后,也会马上改变。在俱乐部的你不是其他地方的你。刚来俱乐部的人,屁股都是光滑圆润,几周后,就像雕刻过的木头。

     
    Without pain, without sacrifice, we would have nothing.
    没有痛苦和牺牲,就没有收获。

     
    First you have to give up. First you have to know, notfear, know that someday you’re gonna die. It’s only after we’ve lost everytingthat we’re free to do anyting.
    你得先放弃一切,你必须没有恐惧,面对你总有一天会死的事实。只有抛弃一切,才能获得自由。

     
    Advertising has its taste in cars and clothes. Workingjobs we hate so we can buy shit we don’t need. We’re the middle children of history.No purpose or place. We have no great war, no great depression. Our great war’sa spiritual war. Our great depression is our lives. We’ve all been raised ontelevision to believe that one day we’d all be millionaires and movie gods androck stars. But we won’t. We’re slowly learning that fact. And we’re very, verypissed off.
    广告诱惑我们买车子,衣服,于是拼命工作买不需要的东西,我们是被历史遗忘的一代,没有目的,没有地位,没有世界大战,没有经济大恐慌,我们的大战只是心灵之战,我们的恐慌只是我们的生活。我们从小看电视,相信有一天会成为富翁,明星或摇滚巨星,但是,我们不会。那是我们逐渐面对着的现实,所以我们非常愤怒。

     
    No fear. No distractions. The ability to let that whichdoes not matter truly slide.
    抛弃一切,才有自由。有一种能力看透并抛弃,不在乎失去一切。

    已经足够了,如果加上极端宗教主义的说辞,这些话几乎就是IS面向西方青年们的一份招募书。对这些青年而言,他们衣食无忧,有着令中国公民普遍艳羡的高福利(譬如前述的瑞典),对他们来说,旅行说走就走(每次去西方发达国家办签证的经历都让我觉得极为不平等),于是,对IS的“爱情”也就奋不顾身了。

    就像《搏击俱乐部》中布拉德·皮特嘶吼出来的那样,他们什么也不缺,什么也不愁,“没有目的,没有地位,没有世界大战,没有经济大恐慌”,而且他们曾经“相信有一天会成为富翁,明星或摇滚巨星”,但是,扎克伯格只有一个,那是他们“逐渐面对着的现实”,所以他们“非常愤怒”。

    还记得《搏击俱乐部》的剧情么?男主角经历嗜睡症和人格分裂的折磨后,赫然发现自己建立了一个席卷全美的地下无政府主义组织“搏击俱乐部”,他们在地下车库自杀式的相互搏击,进而在全美国到处放炸弹,影片的最后,男主角牵着爱人的手,看着眼前一栋栋大楼在爆炸中轰然倒塌……

    按照现在的标准,这不是恐怖主义是什么?这不是恐怖主义是什么?这不是恐怖主义是什么?

    “搏击俱乐部”的愤怒一旦遭遇到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撺掇,不就成了IS?“激情”能赋予loser们(也是包括我的绝大多数人)生命的“意义”。一百多年来,这几乎是全部激进政治的心理脉络,从红色高棉到伊斯兰国,都如是。

    还记得1960~1970年代席卷全世界的青年激进运动么?1968年的五月风暴,是的,在巴黎,“革命师生”们对抗资产阶级政府,在香榭丽舍大道上筑起街垒,展开巷战;在日本,温文尔雅的女学生领导着“赤军”杀人越货,枪击警察局,甚至准备刺杀天皇……推荐三联书店版的《中产阶级的孩子们》,对那个年代的青年运动有着比较细致的分析。

    某种意义上,IS的这些年轻人们就在沿着他们叛逆父辈的道路行进。当然,恐怖主义必须谴责,恐怖分子必须消灭。而且IS要比激进左翼青年们所造成的危害要大得多——也许。

    互联网+的时代,IS也在充分利用互联网,他们用推特、脸书、Instagram等众多社交媒体账号,甚至设计出了自己的 App:

     
    我们经常能看到IS分子们在社交媒体上晾晒自己的照片和宣传主张,在Youtube上也有很多IS的频道在宣讲其思想并“招聘”,而且IS熟谙互联网金融,甚至通过互联网发布了世界上第一份恐怖主义组织的年报,告诉支持者自己买了多少军火,搞了多少爆炸案:

     
    这些社交媒体在我们国内是看不到的,对于所谓“言论自由”的保护,甚至已经成为IS的一把保护伞,究竟该怎么看,暂且不论。

    我很喜欢《搏击俱乐部》,大卫·芬奇拍的很棒,我也对现在的生活不满,并时时感到愤怒。我会精心修饰自己的言行譬如谈论电影和摇滚乐以便于让猥琐肥胖的我看起来酷一些,可能更利于钓到美女,同时我又有点厌女,但我不反对同性恋,不信仰任何宗教,如果有移民去发达国家的机会,我会认真考虑。

    重要的是,我容忍恶,我觉得这个世界不够好,但我不相信可以在地面上建立一个天国——无论是教法的还是主义的。让激情和愤怒就呆在艺术的领域里吧,千万不要引申、升华,世俗的就是世俗的,超越的理想主义观照一下即可,切莫落实。看《搏击俱乐部》可以,玩搏击俱乐部就要进监狱了。

    《ISIS到底要什么? 》 http://site.douban.com/139820/widget/notes/6511372/note/485689630/

    【微信公号:moviedianying】

     3 ) 当多年的抑郁症终于熬成精神分裂

            《搏击俱乐部》的主人公,是某个生活在“微软星系”、“星巴克星球”中的丧男白领,早在故事开始前很久便已经饱受失眠症的困扰,过得像具行尸走肉。他被牢牢地禁锢在狭小拥挤的办公隔间中,终日忙于将血淋淋的尸体化作冷冰冰的数据,以严谨、科学、专业并麻木的态度谈论刚刚逝去的生命,成为了一颗名副其实的螺丝钉——他那些业务专精的同事们,以及许许多多的其他人,都遵循着相同的生命轨迹:活着的时候是器物,死了以后是账目,为了别人的眼光和自己并不真的需要的东西操劳终日,“我是杰克的脊髓,我是吉尔的乳头”。
     
    由于不知道也不知道要找到生活的意义,他看到商品广告就忍不住想要遵从,因为它们的指示清晰明了,用不着他自己思考。他不关心贫穷与谋杀案,只在乎名人杂志、五百个频道的大电视,买、买、买,终于得以在优质家具的团团包围下独自吃罐头——实在是丧得可以了:既没有姑娘,也没有真朋友,家里变成一片灰烬后,唯一可供怀念的是他那“高级的音响,漂亮的衣橱”;商品并非为了他的需要而生产,反而是他为了商品的消费而存在。
     
    还有更多人的处境比他更堪忧哩:拼命虐待自己的身体,疯狂崇拜奢侈品广告中的人物(第45分钟在公交车上),仅仅为了塞进一件名牌内衣,乃至致力于变成一堆罹患睾丸癌的肌肉——正如第40分钟处主人公与Tyler的对谈:我们这一代人是被女人养大的一代,未曾经历过大战争、大萧条,一边说着“不知道、不知道”,一边茫然地进入大学、结婚生子,沿着一条顺理成章、循规蹈矩的路,成就毫无自我的生命形态——因此Tyler要向主人公施用氢氧化钠,经历痛苦留下伤疤是古往今来成人礼的必备步骤。
     
    结果就是到了30岁仍是男孩的正人君子们,习惯于抱成团取暖而非结成方队作战。每晚都跑去互助会哭个不停, 搞得自己形貌越发萎缩却还是乐此不疲,从没想过这种发泄方式或许本身就是错误的,直至他们找到了搏击会,才意识到对抗压力的正确方式大概并非痛哭流涕,而是向外释放——于是fight club遍地开花。“留作业”的一段,已经充分体现出充满条条框框的现代社会,早已把人们塑造成了打不还手的虚伪绅士,然而始终如影随形的重度焦虑,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我来告诉你吧,写这个东西的人一定很危险,这个衣冠楚楚的疯子恐怕会突然发作,冲入一间又一间办公室,端着一把半自动的AR-10,逐个杀光他所有的同事,这个可怕的人可能是某个与你熟识多年的人,可能与你非常、非常地接近。”(影片第65分钟)。
     
    这段话实际上出自Tyler。主人公早就具备变成Tyler的潜能,但作为一个好公民,他非常努力地压抑了它。可是Marla的出现令这座自工业革命以来始终沉默的火山一朝喷发了,原因很简单,他对Marla一见钟情了(估计本身就是御姐控吧,而且独身太久了)。自此他再也无法心平气和地进行他那娘娘腔的洞穴企鹅冥想,企鹅变成了Marla,那份自欺欺人的平衡被打破了。但他的胆子只够进行到向Marla要个电话(第18分钟),故紧接着他就幻想出了Tyler。Tyler先是三下五除二解决了他抑郁的根源——你不是被物质控制得连自由意志都没有了吗?那就把家里炸掉嘛;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实现了他的愿望——把Marla给办了……
     
    洋溢着蓬勃男子气概的行动力野兽Tyler Durden居于一栋连必备设施都没有的破屋,做领班时大摇大摆地往达官贵人的浓汤里撒尿,放儿童电影时剪进去一堆nice big cock,但这还不够,他要用为了将自己塞进内衣的有钱人抽出的大把脂肪做成肥皂(这件事纳粹也干过),用最不物质的方式干翻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可见关怀单身青年的心理健康有多么重要啊,这一切的源起都不过是为了把个妹罢了。
     
    由于30-year-old boy的数量着实庞大(他们确实Boy得厉害,Bob甚至说不出“fucking”这个词),Tyler很快组织起了一支对他死心塌地的军队。讽刺的是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螺丝钉,在融入新集体、拥有新使命之后,仍然是一批螺丝钉。当主人公一反职员时代的冷漠站在Bob被削去半个头颅的尸体旁痛心疾首地大喊“他是一个人!他是我的朋友!他的名字叫Robert Paulsen!”时,等待他的是冰冷若机械的齐声呼号:“在mayhem project中,一旦死了,我们就有了名字,his name is Robert Paulsen, his name is Robert Paulsen...”——多少次了,旧秩序被推倒了,新秩序的本质与以往仍是一样的。
     
    丧男终于意识到了“人”的价值,他决心鼓起勇气,自己把事情给收拾了;这是他人生中极为关键的一步,因为他第一次拥有了自由意志,哪怕这是Tyler通过氢氧化钠赐予他的。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斗争,丧男终于解决掉了猛男,他朝自己开了一枪(相当于又来了一次氢氧化钠,迎接脱胎换骨),宣告自己既不再是物质的奴隶,也不再是他人的附庸。在最后一段中,锐气逼人的Marla莫名奇妙地退化成了纯情地小女生,他牵着她的手看摩天大楼的轰然倒塌,世界覆灭的刹那笼罩于宇宙间最亮的火花。但这是一个非常不现实的结尾,如果说电影里表现得还不够充分的话,原著中更是充满了杰克苏的味道:Marla甚至说过一句“我能分辨出你们的不同,我更喜欢你一些。”凭什么呢?你认识他吗?
     
    《搏击俱乐部》结束了,主人公与Marla的主动与被动地位转换了,但世界仍然不属于废宅闲丧人士。所以原作者帕拉恰克也没有继续这条路,而是年复一年地撰写着主题重复、模式固定、格调低俗、夺人眼球的小说(别问我为什么看了这么多,他的书实在太适合蹲坑时借力用了,我觉得看一本就行了,这些书都差不多的),具备了商业社会中通俗小说作家的所有特质:大规模生产,换汤不换药,一切向钱看,再也不思进取,成为一颗合格的螺丝钉。至于真正的废宅闲丧人士呢,一味地杰克/玛丽苏肯定是对解决当前境况于事无补的,当所处的环境太过令人窒息时,逃出域外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那时你将面朝大海山川、多吃水果蔬菜,然后,嗯,想必是回到宾馆刷刷豆瓣。

     4 ) 中产悲歌

        市场经济的基础不是价格,而是欲望。经济学家告诉我们,边际消费倾向越高,经济总量增长越快。工人越消费,厂商越有生产动力,越能获得利润;获得更多的利润,就能给更多的工资让工人消费。所以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大家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尽情地挥霍自己的欲望:尽情地消费,尽情地占有。于是消费主义横行,人们只知消费,不知思考;只知纵欲,不知节制。
        欲望的一大特点就是易消逝性。如果一个的目标是赚到一百万,当他在欲望的号召下费尽千辛万苦赚到一百万,却发现当欲望的实现消解了欲望本身时,得到的只不过是莫大的空虚。这样的空虚到处都在上演,于是有人开始厌倦,开始反抗。
        大卫芬奇在《搏击俱乐部》中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空虚的中产在厌倦了物欲不断满足的空虚之后开始失眠,于是他参加各种绝症患者社团,通过分享别人的濒死体验,来激发自己的存在本能。但一个同样空虚的女人的到来让他看清了自己的虚伪,于是他自己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分裂出另一个自己,寻找解决之道。他建立了搏击俱乐部,在这里人们自由互殴。痛是最直接的强烈感受,很容易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他对自己的分身谈论期待中的互殴对象:海明威,林肯,甘地……成为英雄对大多数平庸的我们只是不实的梦,实现这些不现实的梦不应该成为我们存在的意义;他建立了秘密组织,在这种类似军队的集体主义组织中,个人没有象征个性的名字,只有集体分配给他的代号。个体不存在了,欲望也就不容易产生。最后,他喊出了最具震撼力的口号:消灭物质。没有物质,自然没有对物质的欲望,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整个电影就在成熟的市场经济的象征——个人信用信息中心的大楼轰塌中结束了。物质没有了,欲望也没有了,一切归于平静。
        《搏击俱乐部》是身处后现代的大卫芬奇的又一次布道,号召不甘在欲望中湮灭的中产们团结起来毁灭这个以欲望为基础的体制。但是芬奇并没有给出解决之道:我们在毁灭了一切之后怎么办?我们是应该站在物质的废墟上等死,还是任由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本能的我们开始新一轮的物质建设?
        在又一次看完芬奇这部中产的悲剧之后,一位曾经的同窗向我抱怨他的不安:中国新兴的中产没有政党为他们说话,财产没有保障,生活过不安稳。我心中感慨万千:在中国未来的中产还在担心未来的中产生活没有保障时,外国的中产早已厌倦了光鲜富足,开始着手物质的毁灭。
        其实两者都是悲哀的。

     5 ) 你还记得那个人吗

    曾经有个哥们发短信给我,说他准备等他爱的那个女孩等到24岁为止。
    我跟他说,等待这种事情哪里有时限。你愿意等到什么时候就可以等到什么时候。别人24岁以后老老实实结婚生子不见得会适合你,你照着做了,也不能保证幸福。
    等到有天你老了,还是没有得到的话,你也可以忽悠自己。说爱一个人不一定要得到她。然后面带微笑的去回味你这一生。骗别人不算高级,顶多需要一些技巧,但是骗自己呢,如果可以办到,那才真真切切是高人。
    他后来跟我说。还是你厉害。

    暑假的时候每逢周末,我都会去医院去看望重病的孩子。花两个小时的时间陪他们玩游戏。出发点其实是猥琐的,我希望能够从他们身上发掘一些生命的意义。好比我们应当知道感恩,好比我们这些能够活动自如的人已经足够幸福了。
    刚开始的时候会哭,玩着玩着就红了眼眶。顺手感叹一下人生。
    剧情听起来很搏击俱乐部吧,其实那个时候我根本还没有看这部电影。否则我会嫉妒男主角的好运气。因为后来我并没有发现代替这种行为的乐子,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尝试这样的煽情小行为。直到它真切的失去作用。

    活下来又怎样呢。且不谈现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不谈他们的家庭早就已经负债累累。而是,就算他们活下来了,当他们发现童话大多都是笑话的时候,当他们因为恋爱失败否定自己的时候,当他们因为一而再再而三的挫败而怀疑理想的时候,谁站出来充当一个生活的王者,高声的告诉他们,这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你当初咬牙坚持下来的人生是有意义的。

    恐怕,我们还是只能老生常谈的告诉他们。要坚强,要勇敢,要去做一个有魄力的人。
    直到我们对所有的不满习以为常。直到我们成为自己曾经不满生活的一部分。
    然后三十岁死去,七十岁埋葬。
    然后这边忽悠自己不爱的姑娘上床,那边忽悠爱着别人的自己。
    爱是付出,爱是永无止境,成熟的人不问过去。
    最后,内心深处的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成为的人。成为一个梦。
    而你,还记得那个人吗?

    恐怕他早已在时间的打磨下失了原本的肉身,在一次又一次临危不乱的妥协之后丢了原来的样子。他渐渐沉睡在你小时的梦里,运气好的话他会分裂成你的另一个人格,让你遇见他,爱上他,然后渐渐因为他的狂热而恐慌。运气不好的话。
    他早就死了,那怕是在妄想里。

    而我只想贪心一点,我想带着那样一个人格上路。
    即便他有点玩世不恭,即便他吊儿郎当,即便他买不起豪华的家具,即便格格不入。
    但至少他爱想爱的人,做愿意做的事,他有勇气去承认这么多年的物质奋斗毫无意义。
    至少他是曾经的,我想成为的那个我。

    搏击俱乐部,我可不可以把它理解为和自己的搏击。
    是为了留下那个自己的奋斗。留下心里的泰勒,永不死去。
    那么我就还有勇气重复蔡康永说的那句话
    相信爱 相信正义 相信文明 相信宇宙是值得的


    是值得的。

     6 ) 片中的插帧画面

    片中有多次一帧的 Tyler 一闪而过的画面 就是一开始 Tyler 剪色情画面帧进儿童电影的手法 分别在: 1.在4:07处,Edward Norton 面对复印机,复印机来回第二次的时候, Tyler 出现在复印机旁; 2.在6:19处,医生拒绝给药 Edward Norton,转身离去时, Tyler 出现在医生身旁; 3.在7:34处,辅导员宣布各自分组倾诉时, Tyler 出现在辅导员阿伯身旁; 4.在12:37处,Edward Norton 目送 Marla 离去,左边女人走出门口时, Tyler 出现在画面右下角; 5.在影片结尾,大厦倒塌,画面拉伸闪现时, Tyler and his "nice big cock"出现在整个屏幕。 extra:. 在20:20处,Edward Norton 下榻的宾馆房间里面的电视广告, Tyler 出现在电视广告里,前排最右边那位"Welcome!"的就是他。 电影一直在用主视角的主动代入来暗示这种*****(剧透删掉)的倾向,企图让观众从观影的第三者进入 Norton 的第一人称。包括一开始 Norton 说,他总是在飞机上醒来而不知道为什么会身在此处(其实是……)。这种倾向在一开始就出现了,反而在情节铺开的中段并不明显。 包括手扶梯上的擦身而过,电视里隐藏在众人中的 Tyler,等等,都是在操纵观众的潜意识吧。

     短评

    1.我看电影很少背台词,但这部片中的许多台词真是背的滚瓜烂熟. 2.我看过剧本结构最复杂的电影之一,其中情节的关联性对照性和许多彩蛋是模板级别的. 3.这部片后,大卫芬奇奠定了自己"黑暗小清新"教主地位. 4.原本大卫芬奇准备把1/24i秒一帧的布拉德皮特剪到片头24世纪福克斯处,太邪恶的念头了.可惜被否了

    6分钟前
    • Fantasy
    • 力荐

    各位亲们。。。精神分裂真的不是影片的重点。。。痛是我们感受活着的唯一方式。

    7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抛开一切,重获自由。You met me at very strange time in my life. 天呐,今天才看完这部电影。佩服导演埋彩蛋的功力,特别那两个big nice cock,绝妙啊!

    10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一则极具颠覆性质的社会生活寓言.无能为力,无法改变现状,是现代生活中的癌症。虚无使人痛苦,使人希望借各种方式找回存在的真实感。然而现代人的精神悲剧就是,当他们自我搏斗、脱离了一种精神上的奴役的时候,不知不觉又进入了另一种奴役。影片自身所带有的一种不可言传的魔幻性与自我消解意味使它

    13分钟前
    • Lan~die
    • 力荐

    之前在豆瓣被剧透了,毁了一次原本应该很精彩的观影体验…人类真是一种容易被煽动的生物啊…皮特当年真年轻,身材真是相当好,诺顿就一受,一脸被虐样儿…

    17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这种类型片很多,这也不是第一个讲述人格分裂题材的电影,不知为何评价很高~~

    21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酣畅淋漓,癫狂,粗暴。一定要这样才能找回自己吗,每个人都在里边找自己吗,你们,那些在这里看到物役、生活枷锁的人,最后都如愿成为兽医了吗?

    23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这就是神作!完美的镜头,丰富的特效,不可预料的情节,优秀但不装13的台词:我们还能期待从一部电影里得到什么?

    27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喜欢最后一幕,牵着爱人的手,静静看着窗外的世界轰然倒塌,而我们依然安全温暖。

    30分钟前
    • mon babe
    • 力荐

    如果另一重人格可以做一些自己想做却不敢付诸行动的事,那又未尝不是一件悍事

    34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推荐

    我又看了一遍,再次确认Ed同学从一开始就爱上Tyler同学鸟,经典的自攻自受啊。虽然两个都是金发,不过也就这一点不符合配对美学了,小皮跟Norton的cp还是很有爱的。尤其Norton同学那一脸禁欲小受样,典型的冰山美山啊……我要去找这两人的同人看

    37分钟前
    • 小斑
    • 力荐

    我要带我的女朋友去看炸大楼

    38分钟前
    • 麻木粮姜
    • 力荐

    邪恶与平庸蛰伏于同一个母体。在特定的时间互相对峙。

    41分钟前
    • DFG F好;:《3
    • 推荐

    我看这个的时候才知道,电影可以这么牛B,一直到现在,重看最多次的电影。

    44分钟前
    • 四维雨相
    • 力荐

    除了“人格分裂”,还可以从“本我、自我、超我”理论的角度理解片子,同时不要忽略单纯、不死、如影随形而又只具备原始欲望的玛拉,三者从未同时出现。“本我、自我、超我”是我们每个人的人格组成部分,三者的生存主张各不相同,相处相斗、此消彼长,影片在讲我们所有人。最后道德枪毙理想携手欲望,并窃取遗产、继续生活。

    48分钟前
    • 王周鹏
    • 力荐

    想和你一起见证天崩地裂,世界末日。

    51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工作不能代表你,银行存款并不能代表你,你开的车也不能代表你,皮夹里的东西不能代表你,衣服也不能代表你,你只是平凡众生中的其中一个

    52分钟前
    • 挥雨
    • 力荐

    最喜欢他在办公室自虐那一段,神一样的演技。皮特儿还是最适合这种角色

    55分钟前
    • 南笙
    • 力荐

    典型的反体制电影,哈哈,真逗。MMD,将一切都讽刺解构了一番,爽。只可惜这破坏难以节制也实在麻烦。

    57分钟前
    • 暖鱼
    • 力荐

    欢迎讨论。pitt帅成那样很不容易

    59分钟前
    • 毛驴哥🔒🔒🔒🔒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