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台湾剧 俗女养成记2

    俗女养成记2

    评分:
    0.0很差

    分类:台湾剧台湾2021

    主演:谢盈萱,吴以涵,天心,夏靖庭,杨丽音,陈竹昇,于子育,蓝苇华,陈家逵,杨铭威,宋伟恩,李国毅,朱宥丞,阙铭佑,温升豪,朱芷莹,施名帅,金美满,林芷薰,赵自强,杨宸宥,王宥谦 

    导演:陈长纶,严艺文 

    猜你喜欢

    • 第22集

      爱情白皮书

    • 第33集

      单身宿舍连环炮

    • 第20集

      战神

    • 第46集

      中原镖局 天地英豪

    • 更新至第14集

      我的婆婆怎么那么可爱2

    • 全23集

      海派甜心

    • 第101集

      奇迹

    • 第04集

      幸福房屋事件簿

     剧照

    俗女养成记2 剧照 NO.1俗女养成记2 剧照 NO.2俗女养成记2 剧照 NO.3俗女养成记2 剧照 NO.4俗女养成记2 剧照 NO.5俗女养成记2 剧照 NO.6俗女养成记2 剧照 NO.16俗女养成记2 剧照 NO.17俗女养成记2 剧照 NO.18俗女养成记2 剧照 NO.19俗女养成记2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谢盈萱等原班人马回归出演,天心加盟饰演新角色。40岁的陈嘉玲从天龙国回到故乡台南,展开人生下半场。第一件要努力的事就是靠自己的双手,把买下的鬼屋变成家。但一开始就发生一连串意外,摔伤、被蜜蜂叮,还坐轮椅进了医院……新的一季看陈嘉玲如何用尽全力,开始书写另一段人生篇章。

     长篇影评

     1 ) 影视的力量

    看完第二季第三集

    看到蔡永森绑着胳膊炒饭

    跟出差的对象发了个消息

    想吃他做的饭菜了

    看到陈妈妈给小蔡永森和外国人张罗饭菜

    我也想和家里人一起吃妈妈做的闽南家常菜

    看到小蔡永森吃饭咽口水忍住眼泪

    看到他坐在院子里一眨一眨长长的睫毛

    我小时候也有长长的睫毛和大大的眼睛

    我小时候也有一个人坐在水泥院子里发呆

    我小时候也有不开心

    但周围都是家人 亲人 和温暖

    我是海边小村落出来的

    人不能忘本

    我家那边也有蚝仔面线

    台湾有蚵仔面线

    两岸一家亲

     2 ) 《俗女养成记》,一部“非典型女性主义者”的群芳谱

    近日,《俗女养成记2》收官,引发了不小的收视热潮与讨论。早在《乘风破浪的姐姐》成为爆款综艺之前,凭借一部与《我们与恶的距离》分庭抗礼的《俗女养成记》,我们就认识了从小城走来、在台北打拼了整个青春,站在四十不惑门槛外徘徊的陈嘉玲。

    不同于浪姐们的光鲜亮丽、大杀四方,平凡女子陈嘉玲的39岁,堪称鸡飞狗跳。她没有花容月貌,董事长助理的工作也高不成低不就,眼看身边人纷纷成家立业,她却在前男友的婚礼上喝到烂醉,被一同赴宴的同学评价“20岁女人喝醉是可爱,40岁女人喝醉是可怜”,竹篮打水一场空,然后呢?

    《俗女养成记2》剧照。

    睽违两年迎来《俗女养成记2》,迈过四十大关的陈嘉玲,终于跌跌撞撞地再度闯入我们的视线。

    而《俗女养成记》中,非典型的设定不只是陈嘉玲容貌平平、事业平平的设定,还包括诸多并不“爽”的妥协与挣扎。这些设定,有些看起来甚至并不符合女性主义的呼喊,比如陈嘉玲母亲努力生下二胎弟弟,为了家庭操劳的阿嬷......在这些传统的规训中,我们却也能看到女性的反抗与能量。

    我们常感叹,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在理论的坚硬缝隙之间,我们在《俗女养成记》中看到的是一群“非典型女性主义者”的群芳谱。而坦诚面对真实的妥协、平凡与撕裂,或许正是这部剧受到欢迎的原因。

    撰文 | 一把青

    晚熟少女陈嘉玲迟来的背叛是突然间爆发的。受够了帮老板照顾小三、又要为老板夫人盯梢老公,应付不暇的工作;也厌倦了和男友是情侣更是室友,早已失去激情的关系,在依照“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事”的符咒,按部就班地成为万众期待的都市丽人与贤妻良母之前,“老娘受够了”,她分手、辞职,以破釜沉舟的姿态告别过去,回到家乡休整。

    童年时的老宅面前,陈嘉玲与童年时的自己相遇,写给自己的一封信由旁白娓娓道来,“亲爱的陈嘉玲,你从几时开始忘记了这辈子很长,长到可以跌倒再站起来,做梦又醒过来;你又从几时忘记了这辈子很短,短得没时间再去勉强自己,没时间再讨厌自己。”

    《俗女养成记2》剧照。

    而在《俗女养成记2》(以下简称《俗女》)中,陈嘉玲在古城台南重新找了英语导游的工作,与青梅竹马的棒球教练蔡永森恋爱,和父母仍然总为一点小事吵闹;弟弟陈嘉明终于在家人面前出柜;台大毕业却没有上过一天班的娇滴滴表姐洪育萱又翩然而至……除了不时疑神疑鬼更年期提早来临,当陈嘉玲的事业初有起色,新居刚刚完工,与蔡永森蜜运正浓时,却突然遭逢晴天霹雳:她怀孕了。

    01

    月经与生育

    由儿童变成少女,分水岭是月经初潮,从此拥有成为母亲的资格。

    镜头一转回归童年剧情,承袭前作,小嘉玲已升至初中。她问月经要持续到何时,得到母亲及阿嬷“40年”的回答,以及绘声绘色威胁每逢生理期,“如果吃冰的,就会痛得无法动弹,冷汗直冒、脸色发青,就像要死掉一样”,她沮丧又费解,“那我岂不是流血到死”、“做女人真的没有一样好吗”、“下辈子再也不要当女生了。”

    《俗女养成记2》剧照。

    两位女性长辈的反应,可能会让每个中国家庭成长的女生为之莞尔。她们可能不善言语关心,但一个吩咐儿子给孙女炖四物汤,一个拿来黑布,让她避免“那个”搞到床上,至于陈父,竟没有尴尬地“非礼勿听”退避三舍,而是主动找女儿谈她的身体变化,重新约法三章,不愧为模范父亲。

    仔细想来,除了这部出自女导演严艺文之手的《俗女》,我们几乎不曾在影视作品中见到动用一整集谈论月经的,反之,倘若女主角表现情绪化,男性角色互相挤挤眼睛,示意她“大姨妈期生人勿近”的场景,则似乎不胜枚举。二者对照,让人想起美国女性主义运动重要人物葛罗莉亚·斯坦能(Gloria Steinem)1978年名作《假如男人有月经》中的想象,“如果男人会来月经,就会吹嘘他们的经期之长、血量之多,渴望用经血证明自己成年,电视节目也会加以讨论”,如果男人有月经,权力的正当性可能将永远持续下去。

    然而,正如严艺文剖白,《俗女》既不是一个所谓勇敢追梦的故事,也不是一个大张旗鼓宣扬女性主义的作品,剧集点到即止,并没有用太多篇幅谈论“月经羞耻”以及其背后的父权压迫,或者说,《俗女》原著作者、“陈嘉玲”原型江鹅的自述更能反映这种诙谐微妙的创作心理:“小时候巴在妈妈脚边,看她就着梳妆台打排卵针的画面。每次回想那个景象,都由衷庆幸还好后来有了弟弟,并不是乐意去默认这个父权结构,而是当绑在十字架上的人是自己母亲的时候,就觉得无论如何可以先下来真是太好了。”

    从后续情节我们得知,陈母在生陈嘉玲时经历了生不如死的十几个小时阵痛,尽管如此还是再闯鬼门关,为陈家追生了儿子陈嘉明,其后,丈夫骗她已经结扎,导致再次怀孕,第三次,她鼓起勇气在婆婆“多子多福”的期许中说出那句“我不要再生了”,于上世纪70年代选择了堕胎手术,而为此怄气的阿嬷表面仍不松口,却还是赶最早的集市买最好的鸡,麻油炖汤给媳妇送去,祝福儿子“做手术也要做月子”,病床前两人一个眼神,更胜过千言万语。

    《女人所生》,作者: [美]艾德丽安·里奇,译者: 毛喻原 / 毛路,版本: 重庆出版社 2008年1月

    虽然日常不乏磕磕绊绊,但串连起两代女性的,不是家庭角色的对立或统一,而是女性间彼此的感同身受。身兼母亲、诗人、女权主义者的美国作家艾德丽安·里奇(Adrienne Rich),在《女人所生》(Of Women Born)一书中提出,母性是双刃剑,既可以是压迫、限制和剥夺,也可以是滋养、力量和充权(empowerment)。母亲固然伟大,但也应拥有说出挫折和疲累的权利,以及任性选择的空间,而不是每当暴露软弱失败,就被贴上“不负责任”的标签。

    由此可见,只有母亲才懂母亲。当镜头不再对准《双面胶》《新结婚时代》式的二选一婆媳纷争、家庭矛盾,在《俗女》的语境下,嘴上承不承认都好,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代女性经历过的苦难把她们塑造成命运的共同体,理解与体谅成为“婆”与“媳”的公约数,敏感洞悉对方不足为外人道的无奈艰辛,温柔且慈悲。

    《双面胶》(上)《新结婚时代》(下)剧照。

    02

    出走与葬礼

    至于悬在阿嬷陈李月英头顶“母性双刃剑”的B面,她秘而不宣的苦楚,是她将小儿子的溺水早夭归咎于自己身为“照顾者”的不周。

    要孙女教写名字,对着纸上“李月英”三个字,却说自己名字明明是四个字的是她;面对嘉玲补习老师简单一句花言巧语“这不是你的错”,便掏心掏肺将其奉若上宾,在揭穿补习老师是骗吃骗喝的混混假扮后,去向他最后通牒放话“我一个儿子已经没了,你要敢伤害我们家任何一个人,我不会放过你的”,也是她,有软肋更有铠甲。

    哪怕在晚年,陈李月英也不是没有反抗过。她甚至曾不顾小辈的苦劝与街坊的流言离家出走,虽然不过是帮返大陆探亲的朋友照看房子,但终于短暂地拥有自己的房间,享受小院宁静午后,按自己喜欢的口味做菜。弗尼吉亚·伍尔夫曾以“一间自己的房间”,作为女性话语权与主体性建构的隐喻,但无可否认,就像阿嬷的短暂闲暇光阴一样,借幽闭空间逃避外界干扰并非长久之计,一旦重新踏入社会生活,男权社会的压制与操控又如潮水般涌来。

    《俗女养成记2》剧照。

    后来丈夫上门,与其说是哀求陈李月英回家,不如说是平等的拜访。他们相对而坐,是两个自由而独立的个体,那一幕,可能就像脱口秀演员杨笠在描绘接受男医生妇科手术时所言,“我觉得我已经不只是一个女人,我就是一个人,我感觉自由”——而当他战战兢兢地问起老伴,会否跟他回家,“当然了,结婚后我哪还有家?”阿嬷的回答带着些嗔怪神色,付出已成为习惯,终究是心甘命抵。

    娜拉出走,走到哪里去?除了回家,还有什么别的选择呢?回荡百年的大哉问,在《俗女》上一季阿嬷的葬礼亦可见一斑。

    当步姑姑后尘与台北男友悔婚的陈嘉玲黯然归乡,陈李月英没有再说什么,只是趁着以为孙女熟睡的夜晚,望着她的背影絮絮交代身后事,希望死后骨灰洒入大海——她细说从头,童年喜欢到海边玩,人人都叫她“阿月”,嫁给药材店老板后有过许多称呼,医生娘、陈太太、老婆、妈妈、阿嬷,走到生命尽头,她想与大海为伴,做回原原本本的自己,那个最初的阿月。一个微小的心愿,仅此而已。

    而回望阿嬷的一生,若论对自我意识的探索与对传统枷锁的反叛,她做出了什么摧枯拉朽的改变吗?没有,她守旧、没有文化,一辈子为陈家而活,也不乏“想越多越难嫁,越晚嫁就嫁越差”的陈旧说教。但是落地的麦子不死,真是她以点滴身体力行,以及善良和爱,为成长在自己庇护下的陈嘉玲埋下种子,慢慢生根发芽,并赋予她逆流而上的勇气。

    03

    背叛与妥协

    其实,不只是阿嬷,纵观《俗女》中的女性角色,几乎无不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了违背观众“政治正确”预期的另类选择。

    陈嘉玲本可遵循“不婚不育保平安”继续岁月静好,她不仅选择生下孩子,更主动向蔡永森求婚,“我不相信婚姻,但我相信你”;育萱表姐当阔太饭来张口,却自揭被丈夫家暴,受嘉玲母女鼓舞后重投职场应聘无门,都以为娇滴滴的她要放弃时,她又从学用复印机开始,接受现实的残酷碾压;陈父晚年重逢初恋,一时脑热借她30万;陈母与嘉玲、育萱公路旅行,挥霍存款也要惬意人生,却在高级餐厅偶遇小三时,以兴师问罪姿态泼她一脸,只是因为担心她误饮被落了药粉的水……

    《俗女养成记2》剧照。

    有人质疑,从大龄剩女一步踏入妻子母亲,陈嘉玲剩女人设崩塌,会不会是台湾少子化风潮下,借剧集软宣传引导“催生”舆论的应景之作?要留意,不同于生活所迫或另一半变心而堕胎的常见狗血戏码,陈嘉玲则是连怀孕都没有第一时间告知男友的。

    不想要孩子,源于能否胜任母职的自我怀疑,去堕胎阴差阳错做B超听到了孩子心跳声的那刻,她决定留下他,甚至尚未与男友确认复合关系。换言之,在快节奏的当下,要不要孩子,就像上一季是否离开台北一样,不是为了挽留爱情,也不是为了寻找寄托,决定权都在她自己。

    这并非简单的一念之差。波兰社会学家鲍曼(Zygmunt Bauman)指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特质是液态(liquid),当固态静止的空间不再,时间、资本、人际关系高速流动,人们被裹挟其中,唯有不断建构、质疑、分析、改造自我,才能跟上洪流,每时每刻都是新开始。在这样的价值驱动下,从“不生”到“生”的飞跃,不是来自外界的种种引导或压力,而是陈嘉玲自主选择,种种深思熟虑后的量变引发质变, “再出发”的结果。

    《俗女养成记2》剧照。

    她改变了什么呢?如果说第一季《俗女》之俗,着眼陈嘉玲10至39岁的成长史,演绎从心所欲断舍离,“任性又怎样”,第二季则推进一步,让她在与家人的相处中学会爱他人与做自己并不矛盾, 背叛与妥协不是水火不容的天平两端,也可能是一体之两面,选择承担后果的勇气,来自相信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

    话说从头,何为女性主义者?剥离种种伟岸高深的理论,“女人掌握自主权”,可谓是最“俗”也最重要的阐释。在成长的时间轴上,嘉玲、育萱、陈母、阿嬷,以不同坐标交相辉映,她们可能既不离经叛道,也不前卫先锋,不得不承认的是,正是这些非典型女性主义者,以各自微小的挣扎与努力推动着时代的前进,是生活的真相,也是灿烂的诗篇。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一把青;编辑:走走;校对:刘军。封面题图为《俗女养成记》剧照。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3 ) 豆瓣9.6,今年最高分华语剧出现了!

    2019年,一部看似不起眼的华语剧爆了。

    它由台湾华视(CTS)自制,播出后打破了台视13年来的最高收视纪录。

    豆瓣上,超过7万人评出9.1的高分,是当年评分第二高的华语剧(仅次于《我们与恶的距离》)。

    在当年的金钟奖上,它更是一举囊括“最佳迷你剧集奖”、 “最佳迷你剧集女配角奖”与“ 戏剧类节目剪辑奖”三项大奖。

    没错,这部大放异彩的剧集正是《俗女养成记》。

    时隔两年,我们终于等来了其续作,今天就来聊聊它——

    俗女养成记2

    导演: 陈长纶 / 严艺文 编剧: 严艺文 / 黄馨萱 / 范芷绮 主演: 谢盈萱 / 吴以涵 / 天心 / 夏靖庭 / 杨丽音 / 陈竹昇 首播: 2021-08-08(中国台湾) 集数: 10

    截至目前,在豆瓣评分9.6,提前预定“年度最佳华语剧”。

    收视率上,《俗女2》同样取得了开门红。

    第一集播出后,创下了3.59的佳绩,轻松挤入台剧历史收视排行的第一梯队。

    《俗女2》之所以获得如此骄人的成绩,离不开强大的制作阵容。

    它不仅保留了前作的核心主创人员,还增加了更多的新面孔。

    比如大家熟悉的台湾演员天心(《第8号当铺》《一把青》),以及曾参加过《乐队的夏天》的旺福乐队,都在剧中有精彩客串。

    故事上,《俗女2》也承接前作,讲述陈嘉玲回到台南老家之后发生的故事。

    用导演严艺文的话来说:

    “如果说第一季旨在呈现一个俗女的养成,那么第二季就让我们看到了40岁的陈嘉玲是如何用尽全力,开始书写另一段人生篇章。”

    先给大家简单回顾下第一季末尾的剧情:

    感情上,陈嘉玲结束了一段相爱4年、即将踏入婚姻殿堂的恋爱关系。

    她回到老家,和青梅竹马兼小学同学蔡永森展开交往。

    工作上,她辞掉了表面风光,实际上宛如女佣的董事长助理职位。

    她考上了英文导游证照,打算在老家做接待外国观光客的生意。

    此外,陈嘉玲还不顾家人反对,买下了老家一间荒废已久的“鬼屋”。

    她自己亲力亲为,从设计外观、空间布局到家具挑选,为自己建造了一个温暖的家。

    在刚刚播出的第一集里,讲述的是陈嘉玲开启一段新生活之后,与家人之间的矛盾和羁绊。

    从执意买下这间“鬼屋”开始,就注定了她与父母之间的种种分歧。

    年轻人和老一辈有着完全不同的观念和行事风格,自然也闹出了不少的笑料。

    比如,长辈都非常相信风水,买房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请风水先生来查看和指点。

    但是在陈嘉玲眼中,这些都是骗钱的把戏,她把风水先生赶了出去,将所谓的镇宅神器也扔在门外。

    此外,长辈的审美和年轻人也完全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陈嘉玲的母亲从实用主义出发,挑选的都是耐脏耐磨的沙发。

    而陈嘉玲偏爱白色的沙发,还必须要带贵妃椅的那种。

    虽然都是些细枝末节的小事,但是她和家人之间的摩擦和矛盾可见一斑,也反映出了陈嘉玲始终忠于自我的性格。

    实际上,陈嘉玲之所以如此反抗父母的安排,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儿时经历的影响。

    和上一季相同,《俗女2》也是采用回忆和现实双线叙事。

    承接上一季的时间线,回忆这条线里的陈嘉玲已经进入了国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学习阶段。

    在父母学历都不高的情况下,陈嘉玲进入国中成为了家中的焦点。

    尤其是陈嘉玲的母亲,为她上学操碎了心。

    为了不影响她学习,母亲没收了她的漫画,不允许她看电视,还带她去剪了短发。

    不仅如此,每天变着花样做各种补脑补身的黑暗料理,让陈嘉玲苦不堪言。

    可以看出,母亲对陈嘉玲的的管教已经到了十分夸张的地步。

    她几乎从不询问陈嘉玲的意见,就将自己的想法施加在陈嘉玲身上。

    而这种控制欲过强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陈嘉玲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对于年幼的陈嘉玲而言,母亲变成了一个她不认识的“外星人”。

    这些细腻琐碎的家庭生活情节,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经历过。

    父母对我们的严厉管教,我们对父母的抱怨和不解等等。

    而这种源于现实的真实感,正是《俗女》系列打动人心的法宝之一。

    当然,第一集中不仅仅旨在呈现父母和子女之间真实的相处模式,更重要的是探讨和解释背后的原因。

    当陈嘉玲被母亲逼到无法忍受时,她终于爆发了,将心中的抱怨和质疑悉数道出:

    你不是我妈 你是假的

    我的生日是几号

    我最喜欢什么 我最害怕什么

    你说不出来就表示你是假的

    没想到的是,母亲虽然生气,但竟能毫不思考就将她的质疑一一进行解答。

    你是十二月九号

    下午两点五十八分生的

    我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

    因为我生你生了快两天

    你最爱吃菜市场那摊米粉汤

    加胡椒不要芹菜

    每次都要吃两碗

    你最喜欢边洗澡边唱歌

    你最喜欢跟你爸爸去租录影带

    你最害怕会飞的蟑螂

    这可以说是第一集中最感人的片段之一,也正应了那句老话:“知子莫若父,知女莫如母。”

    而母亲也借此机会,进一步解释了对陈嘉玲管教严格的原因。

    在多年前,她因为家庭的原因失去了继续念书的机会,人生也因此留下遗憾。

    她自己只有国中学历,才更加懂得学习的重要。

    她不希望陈嘉玲重蹈自己的覆辙,才会在学习这件事上格外严厉。

    再亲近的人之间,也难以避免冲突与隔阂。

    并且越是亲近的人,我们对对方的期望和要求就会越多,投入的情感浓度也会越高。

    但无论经历多大的对抗与矛盾,沟通与理解永远是抵达爱的途径。

    无独有偶,在第一集的末尾,也有相同的表达:

    当陈嘉玲的弟弟接受同性爱人的求婚后,一家人不但没有反对和质疑,而是无一例外地为他们感到开心和幸福。

    父亲也准备好了发言稿,讲出了这些年对儿子的歉意:

    阿明 爸爸对你很抱歉

    自从金德兴交给你之后

    我反而没办法帮你做什么

    但是你做得很好

    你从小就是一个贴心的孩子……

    家人,就是永远希望你过得好、过得比自己还要好的人。

    也是那个无论你做出怎样的选择,哪怕与全世界对抗,都永远包容你的人。

    这些关于家庭生活细致入微的呈现,正是这部剧打动观众、引起共鸣的核心所在。

    截至目前,《俗女2》刚播出一集,就赚翻了观众的欢笑和眼泪,并且收获了极高的收视和口碑。

    希望在接下来的剧情中,能够保持这样的制作水准,千万不要烂尾。

    “年度最佳华语剧”的头衔,它才能真正当之无愧。

    *本文作者:阿怪

     4 ) 别再断章取义了,歌词里的“快去生小孩”可不是在“催生”

    本来是在小组看到相关的讨论,感觉回复不过来,决定写个长评。

    有一些观众确实过于敏感了,又不愿意去思考,看到“生小孩”就直呼“下头”,其实真的大可不必。

    完整的歌词是:“别人的小孩 不用你来带 关掉电视快去生小孩”。

    再结合场景的转换,镜头推远,乐队主唱跟幕后的工作人员一一打招呼,实际的意思是“电视已经结束啦,别人的故事很温暖,但是别忘了,你也有自己爱的家人,不要入戏太深,也去过好自己的生活吧”。

     5 ) 女性独立可能看起来没那么酷

    这部剧主题是讲女性的独立抗争,看似都是些生活的琐事,但是无论是阿嫲,陈妈妈还是女主,还有洪育萱,每个时代,每个身份的女性都在承受着男性没有的社会、家庭压力,她们都在尝试如何回应与消解这些矛盾。看似无关的时间线片段,其实都在呼应这个主题。

    做家庭主妇,是阿嫲和陈妈妈那个年代无法改变的选择,没有读书,全部人生都与家庭、老公和子女捆绑在一起,想过不同的人生,却挣脱不开。

    所以阿嫲才会突然想搬出去一个人住,想吃奶油蛋糕和干干的番茄炒蛋就吃,不用再顾及他人的意见,但她最后还是跟阿公回了家,因为她说:结婚之后,我还有第二个家吗?

    陈妈妈在看见老公“外遇”之后手足无措,老公一直是爱她的,这时她感觉一辈子的信念都要坍塌了,自己省吃俭用省下来的三十万,要立即、马上,报复性地全部花光,上演离家出走戏码,却分分钟要发推特等老公回赞,在陈嘉玲的帮助下,她才慢慢找回女性的自尊心,就算回家了也绝不耳根子软让三分。

    这些都是年长一辈的女性用自己的方式,在他们那个年代做出的最大抗争,即使是不完全抗争,但也尽了最大努力。

    洪育萱虽然是陈嘉玲的同龄人,但在家庭教育的错误引导下,即使有学识和见识,却早早嫁人,从未接触过社会,现在即使遭受到家暴,但由于无法适应社会,做不到经济独立,很难走出婚姻的阴影。

    反观陈嘉玲,她在40岁之前一直都在身体力行地贯彻女独主义:单身,女白领,一个人在台北打工,掰掉快结婚但自己觉得不合适的多金妈宝男友,回到自己家乡,买屋改造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做事情自己任性决定,从来不跟另一半商量,被男友凶也要不输气势地吼回去……

    很酷,对不对?大多数爽剧的女主角都可以演成这样,甚至更狗血,更戳中女独主义者的G点,但是这部剧NB之处就是我偏不这样编,陈嘉玲的思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生转变的呢,她自己可能不知道,但是作为看了阿嫲、陈妈妈及陈嘉玲小时候那么多家庭生活片段的观众来说,这些转变其实都是迟早的事,因为亲情和爱情其实都长在了她的骨子里,只是暂时还没意识到,她开始反省自己的任性,开始正式自己的内心,兜兜转转,原来困住阿嫲和陈妈妈一辈子的才是她最在意的事情:那就是家人和爱人。

    你看,女性独立从来不是不婚主义,不是工作狂,不是傲娇到容不下任何男性的顶撞,而是经济独立,认清自己要的是什么后,有能力与行动力去追求它,即使它看起来并不是那么酷,那么先锋,那么独立特行。

     6 ) 不知道有没有人能理解我的失望

    如果我是一个四十岁放弃一切回到家乡的早更女性,我不希望解救我的是我那几颗低活性卵子,和一个并不能真正体谅我处境的男人。

    就,这个结局可以安排给任何一套合家欢俗辣剧,都没问题,可它不应该属于陈嘉玲,连婚纱都不愿意妥协的陈嘉玲。

    我们都会有不想走所谓“正常路线”或者不再想走“正常路线”的时候,好不容易有这样处境的女主出现,结果还是告诉我们“总要回到正轨哦”。

    我想看到我一个人泡了茶坐在自己打理得漂漂亮亮的院子里,晒着太阳觉得今天的风很好。

    我想看到一个女性说我不喜欢孩子,我想一个人生活是认真的、深思熟虑的且孤勇固执的,而不是“有了自然就会想要就会喜欢”这样符合社会规训结果的。

    我想看到一个不管多大年纪的女主角说,我想漫无目的地只为当下活着,不一定有人拯救,也没有符合大众标准的大团圆结局,这样也可以,这样也很好。什么时候都可以告诉自己:对不起,谢谢你,我爱你。

    娜拉选择了出走,可不可以不要回到原点?那才是多么无望又无助的事。

    ————————

    另外想说就是不要总是在女性婚育的问题上强调选择的自由。

    且不论现实生活,事实是,我们可以举出多少女主角最终选择结婚生子符合公序良俗结局的华语文艺作品?又可以举出多少女主角坦然面对孤单的作品?我们连在电视剧里表现后一种选择的自由都堪虞。

    不是说结婚生子就是俗,单身就是脱俗,只是文艺作品是一个窗口是给一些人看到不同选择路径的希望和方式。我说白一点,爆剧里的虚构人物都不被允许做到的事,能指望现实中不受阻碍地做到吗?你们猜为什么彩虹文艺作品的现实意义那么大?

    看完第一部可能一个四十岁女性跟家里爱煲剧的妈妈说:诶陈嘉玲跟我差不多情况,都可以有一栋自己的房子好好生活。好嘛,看完第二部,连主题曲都让你“关掉电视去生孩子”。

    只能说那种女性的自我找寻1做到了,2没有,且不自洽通顺,没有承接上1甚至2的前7集的核心逻辑,仅此而已。

    我的失望是基于对戏本身,男女主原始人设崩盘,以及基于现有国语电视剧中没有一个在这个问题上彻底“找寻自我的反叛”的女性角色。

     7 ) 最打动我的一个镜头

    《俗女养成记》有个镜头并不高明,但我仍然深深被打动了。

    天心演的表姐洪育萱,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小孩,漂亮聪明,什么都走在人前,有这样的表姐,大概心情总是复杂的吧,哪怕小孩子也是。

    旅行那集,妈妈、女儿、表姐,三个失意的女人,各有各的伤心和不如意,去一趟公路之旅,路上一些小状况,就闯了红灯,女警察闻声而来,女儿赶紧陪笑,想逃处罚。

    表姐的表现是,和小时候一样自信,育萱有办法。

    果然,妈妈和女儿回头望,看见女警察突然就和颜悦色起来,并且给了表姐一个大大的拥抱。

    表姐回到前座,仍然很骄傲,育萱有她的办法。

    直到结尾才揭晓,清晨出现的表姐,不再是无懈可击的化妆,脸上有青紫,是被打过的痕迹。

    表妹陈嘉玲问,他打你哦?

    表姐洪育萱回她,装什么,你不是早猜到了。

    表妹问,还有人知道吗?

    表姐说,没有,不,有,有一个人。

    画面闪现到当时汽车背后和女警察的场景,妆容得宜、漂漂亮亮的表姐,掀开裙子,大腿上是一大块青紫,她说,我老公打我,我必须离开,再不走,话还没说完,女警察就抱住了她,然后大力推她,走,快走!

    女警察远去,表姐定在那里,看了她好几秒,原本是一个骗逃过处罚的谎言,然而谎言又不是谎言,但女警察那一刻的温情、爱和支持是真的,我那一刻也被深深打动了。

    长大后的表姐,永远和小时候骄傲的自己一样,化妆很得体,衣服很漂亮,哪怕被打,也要用化妆抹去痕迹,大概永远无法忘记自己的骄傲吧。

    那是她的盔甲。

    表妹吼她,能不能不要老是用第三人称叫自己,育萱如何,育萱如何。

    现在想想,又何尝不是一种逃避呢,第三人称,假装不是自己,那些痛苦的真相是不是就不属于自己了。成年人真的好难,都很难,女警察未必不一样难,所以拥抱才那么可贵,支持才那么可贵,无论如何,看到别人摔倒,都要去扶一把,我们也要这样啊,冷酷世界的暖意。

     短评

    那些讽刺ww不爱国的,其实从心里也一直也没有把ww当成自己人不是吗。为什么老强调台剧港剧,不都是中国剧吗,说什么台剧虚高,下次说台湾省剧虚高,上海市,北京市,湖南省……剧虚低比较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好剧

    4分钟前
    • 已 注销
    • 力荐

    育萱不想剧终,育萱不舍得剧终。

    6分钟前
    • Hugsy
    • 力荐

    选择为人母、不打无痛分娩、进入婚姻、直面配偶出轨等等磨难,均是女性人生中的关键节点,但剧中都作傻白甜处理,这才是对女性观众最大的不尊重。第六集后烂得透顶,剧组自满得惊人。三星只给剧中每个闪闪发亮的女性角色。

    11分钟前
    • 张R
    • 还行

    陈嘉玲的新家简直是我梦想的小屋

    12分钟前
    • 力荐

    一边笑一边哭,越长大越懂,越长大越俗。

    17分钟前
    • kakakarl
    • 推荐

    陈嘉玲的魅力就是开播24小时豆瓣评分9.3,保持至今,😂

    21分钟前
    • 直布罗陀的🐱
    • 力荐

    警察小姐给育萱的拥抱是第七集最令人动容的画面

    22分钟前
    • 鹅耳枥
    • 力荐

    其实越来越1988的走向 为华语这样的剧集骄傲 Netflix可以买下来给全球播一下吗

    25分钟前
    • ZANE
    • 力荐

    以前看家庭剧,憧憬的都是日剧、美剧里的家庭,看华语家庭故事,总觉得那些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多亏有俗女,现在终于有一个可以向往的中华家庭了。

    26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真好啊,陈嘉玲!因为45集是过度集,让人总有一种不够有戏剧冲突的感觉,但这一切都是为了在第5集爆发。关于女性在不同年龄阶段面临的困境,最后是靠母女之间相互救赎来完成。最稳固的关系就是外婆,妈妈和女儿,我能理解了。我为什么又在哭!被爱包围着长大的陈嘉玲是真正的千金大小姐。小蔡永森太让人心疼了啦!第一集我就稀里哗啦哭了!妈妈嘴上让陈嘉玲独立,自己坐公交车,实际上骑着摩托车跟着一路,最后实在忍不住,上来就是一顿教训,也太真实了!妈妈虽然会因为很多事情,疯狂骂你,但是妈妈永远是最爱你的妈妈!妈妈大骂,陈嘉玲,你不知道路是要嘴里问出来的吗?我想,这不就是我妈小时候骂我不敢问路吗?陈嘉玲,你要好好长大哦。爸爸妈妈,虽然我时不时跟你们闹别扭,但是我也永远爱你们,你们要健健康康!好想飞奔回家亲妈妈一口!

    29分钟前
    • 徐贤
    • 力荐

    当你可以在一部华语剧看到妈妈和女儿斗法,是那么熟悉;但是看到男男在父母面前深情表白,这太陌生了。原本以为第二季就这样的时候,到了第六集又不行了,女人这一生的悲剧故事啊,不用控诉的你就懂的,我妈妈也是这样度过这一生的吧。

    33分钟前
    • 李米
    • 推荐

    “你是十二月九号下午两点五十八分生的,我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因为我生你生了快两天......上国中很了不起,因为你妈妈只有国小毕业....”第一集太好哭了呜呜呜😭

    37分钟前
    • 白日梦想家
    • 力荐

    是谁因为前五集哭得断气,又因为后五集气得诈尸,家庭剧要是不会编了建议腰斩,能不能不要用出轨复合生小孩大团圆的戏码来凑数,我看40岁女性主角的电视剧只是为了来看这个的吗?既然还是要结婚生小孩为什么不直接第一季跟江显荣生大结局,而是选择跟换工作也不告诉伴侣、独自生闷气然后跟孕妇发火、在台风暴雨天停电时乱发脾气摔杯子砸碎玻璃门也不收拾就跑了的蔡永森(生怕他下一秒就要家暴)继续结婚,这就是40岁最好的抉择吗,我不觉得,最最好笑的是生小孩之前大喊不打无痛我的小孩我做主,“俗”字的落脚点原来在这里,怪讽刺的。

    41分钟前
    • momo
    • 还行

    5 毫不犹豫的五星,还是熟悉的味道,一个在东亚语境下的非典型女性形象在经历人生起落之后再次出发的故事,两条线虽然是童年和成人,但还是围绕着“她”的成长,作为女儿、姐姐、伴侣,更重要的是,一个独立人格的她。

    46分钟前
    • lepenn
    • 力荐

    3.5;无论是主题呈现还是过去/现在的对接,都较第一季肉眼可见的逊色,剧本的刻意与匠气很明显,一方面可能是现代戏的增多难免落入俗套,另一方面则是非常明显迎合完满结局的倾向;这一季最感人的竟然是洪育萱,终于敢于从作茧自缚中走出来,并大声质问“说好的三个人重新开始呢”——问得好,前面如此辛苦地铺设“俗女”成长经历,为何最终仍要回归传统价值观,各男性形象一一幻灭倒也在情理/意料之中。不过,还是很羡慕在电视剧中能大大方方演绎同性之爱……

    4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三十岁的陈嘉明说我不想要跟你结婚,四十岁的陈嘉玲说我不想要卖掉我们的房子,儿孙满堂的阿嫲对着生日蜡烛许愿说我想要搬出去一个人住,如果真的可以越活越勇敢,那我开始有点期待人生的下半场。

    53分钟前
    • 杀手欧阳短手
    • 力荐

    “当女人真的没一样是好的吗?”“没有”

    54分钟前
    • 剑龙在草地散步
    • 力荐

    旺福本尊出马,质量依旧顶级。儒家文化和同性关系同处在一炉中锤炼,温情之余料,搞不好能炼出下一个早期李安。

    58分钟前
    • 独孤行二
    • 力荐

    转场太棒了第一集:下车 喊声 校服 烟花《爱你一兆年》第二集:妈~ 镜子 《蚵仔面线》第三集:砖头 柱子 药材 背影 栏杆 帮忙 侧影 食物《青梅竹马》第四集:房间 影碟 跳舞 三人 凳子 乌龟 《萨呦娜拉》第五集:咀嚼 走动 观望 传递 坐着《一人一半》

    1小时前
    • Meg
    • 力荐

    笑中带泪 这就是俗女吧

    1小时前
    • 🎞️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