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科幻片 2010威震太阳神

    2010威震太阳神

    评分:
    0.0很差

    分类:科幻片美国1984

    主演:罗伊·施奈德,约翰·利特高,海伦·米伦,鲍勃·巴拉班 

    导演:彼得·海姆斯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集中营狩猎

    • HD

      征服1453

    • HD

      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

    • HD

      地心引力

    • 终结者:创世纪

    • HD

      机械战警(普通话)

    • HD

      蒙上你的眼:逃出巴塞罗那

    • HD

      超感猎杀:完结特别篇

     剧照

    2010威震太阳神 剧照 NO.12010威震太阳神 剧照 NO.22010威震太阳神 剧照 NO.32010威震太阳神 剧照 NO.42010威震太阳神 剧照 NO.52010威震太阳神 剧照 NO.62010威震太阳神 剧照 NO.162010威震太阳神 剧照 NO.172010威震太阳神 剧照 NO.182010威震太阳神 剧照 NO.192010威震太阳神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在2001年,DaveBowman带领的美国、苏联联合考察队登陆木星,去查明是否有什么强大的生物在木星上存在,因为新近在木星附近发现的一块神秘的黑色巨石令美国议员们忐忑不eee。但考察队一去不复返,只留下DaveBowman最后的惊呼:“上帝啊,这里全是星……”现在,2010年,十年前负责考察活动的HeywoodFloyd博士再赴木星。他和全体队员的任务是,找到并修复当年考察队使用的HAL-9000电脑,以弄清十年前发生的事。

     长篇影评

     1 ) 续短评(《2010》VS《2001》)

    Hyams的这部续作初看无聊,再看还是很有趣的。遵循着看80年代的Hyams是如何理解《2001》的思路来看,Hyams仿佛是通俗地理解的。回头又看了老库的最后一章,最后查斯特拉图如是说的音乐配的是星孩,老库要创造的是尼采式的超人,而Hyams竟然真的弄出了一个新的太阳!…倒显得庸俗了,仿佛是单纯想和《2001》的开头以及这首音乐做呼应,某种程度上这个逻辑像恒星大爆炸——像黑洞的坍塌一样。侧面倒也同Hyams贯穿全片的现实主义感一致,估计和他长期接触NASA有关,就连最后的发射的倒计时和镜头都像极了NASA的火箭发射……同时,Hyams也太古典好莱坞了,台词、镜头、配乐、表演,与保留的《2001》的元素的感觉完全不一样,而老库的作品几乎完全是艺术电影的风格,尤其是两部拍跨越时间的Dave的对比,回头再看,老库的视听是很有趣的,尤其是表示二人(或者每个阶段的Dave)同时存在的视点镜头,配合节奏、布景,简洁而陌生而神秘;而Hyams则似乎像一个好莱坞大片一样,秀一秀特效和化妆技术就完事了,借外人的视点来看每个Dave露一下……最后发的讯息实在太太没趣了。

    总体来看,Hyams可能根本不太关心宇宙哲学的问题,他似乎满脑子都是冷战-反战,政府阴谋论……但他对Hal的处理却颇有一种人情味。老库的Hal,甚至连老库片中的所有人物,情感/人性似乎都给他抛一边去了,好似他只关心抽象的思辨,或者就是像很多观点指出的他想要批判科技理性对人的摧残。也正是因此,《2001》一直以来都显得如此特别而魅力不减。而Hyams的传统性除了这些传统的人物角色(还蛮老套的)外,竟有一种为Hal正名的冲动,可能在Hyams看来,技术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使用技术的人,再具体一些,大多数人是没有问题的,一切都是政治家的问题……(不过似乎有个bug,看《2001》,Dave最后看到的真正任务视频就是Dr. Floyd录的,怎么到了《2010》他说他不知呢?)

    Hal的出错被转移到政府上,还塑造了一个Hal的父亲,这个父亲最后与他对话有点人情味,却也只能如此了。那个镜片上的眼泪倒有一种真诚,依靠前部造成的悬念和恐惧仿佛也奏效了,而Hal自我牺牲式和“谢谢你告诉我真相”真是有点过于套路……总之,没想到80年代对人工智能的想象(或者说这部续作)竟是这么乐观,頗阿西莫夫式了。反倒是之前博士说了一句台词很有意思,大意是无论是碳基还是硅基做的都是差不多的,还有“后人类”的色彩;最后Hal竟然和Dave一起通往星际文明也是没想到的,Hyams这个处理和前作比起来还有些不可思议,怎么就这么轻松和解了?!

    总之是很矛盾的。再看《2001》又刻意听了Hal唱的“Daisy Daisy~”,加之有几次听音乐时听到IBM的“Daisy”竟然觉得很动听。想起了上次看《2001》Hal段声音处理的绝妙,愈发觉得也许老库对Hal有种同情的色彩。(估计是没有,虽然很多都会说到Hal最后的恳求,已显得它比较有某种人性,但还是觉得老库没有这层意思,毕竟他似乎全片都不热衷展现这种人性/单个的人。)——可能老库没有,我自己有……//所以到了Hyams这里,虽然看似给Hal的正名显得有些简单和理想了,但对AI——许是自己这段时间受到了老师的影响——生了许多更平常的态度。还是觉得Hyams找到创造者/父亲这一切入点是好的,这又让我想起了《弗兰肯斯坦》,弗兰肯斯坦对他的造物一点同情似乎都没有……这又是另外一个伦理问题了,甚至可能更为有趣,在人类的世界里,我们都可以去质疑,父母一定会爱自己的孩子吗?(对比俗话说的“虎毒不食子”)

    大概就是这样子。这电影,中途断了——睡了两次。开头更好笑,下的意英双英轨,默认是意语,开头那人仿佛有一瞬我觉得他像苏联人,但听到意大利语我就纳闷,是不是80年代意大利的航天事业发展了……hhh估计意大利不行滴~不过为何好多资源是意语的呢?

    好久不写这种续短评了。

     2 ) 人类的宇宙大同白日梦

    我的天啊,漫天的璀璨繁星!
                     -----大卫鲍曼(《2001太空漫游》男主角)

    自从库布里克在1968年的大银幕之上为全人类展示了那无以名状的巨型星孩后,对《2001太空漫游》的解读与分析从没停止过。即便在2014年的今天,我们的时间线仍然被覆盖在这系列作品的宏大叙事空间体系中。《2010太空漫游》作为其续集的存在,自然也充满了无数的戏剧性,他同样承载了原作者阿瑟克拉克与库布里克在小说跟电影两个文本层面上的巨大能量,以至于我们有必要将探究的目光再度转移到他们的身上来。这场关乎宇宙的终极奥秘以及人类命运的谜题,对其答案的发现揭秘旅程终于开始了。


    2001之后的太空寓言续篇

    要说《2010》,恐怕我们还是要先说说《2001:太空漫游》。电影故事创意是基于阿瑟克拉克的一部短篇小说《The Sentinel》。原著小说的情节其实只有弗洛伊德博士在月球的部分,那篇原作小说非常的短,只有两千多字。主要是讲1996年一艘月球飞船侦查一个环形山时,发现一座山体上有不明发光物。弗洛伊德博士和他的助手爬上了山顶,发现这一发光物是有智慧的生命体留下的文明遗迹。他们最初以为是发现了月球生物存在的证据,后来又否定了这一假设。这个发光体实际是一个远远超过当时人类科技水平的精密仪器,而且还在完美地运转工作。科学家们经过多年研究仍不能破解这部机器的功用,最终拆毁了它。弗洛伊德博士认为,这是距离银河系数亿光年外的一个遥远星系里的生命体留下的。他们可能在地球生命存在之前就已经进化到非常高等的文明了。他们在无限的宇宙中漫游,很可能在数亿年前就发现地球是个适宜生命体产生的星体,但因为他们的母星离地球太远,很可能永远也不能再回来,所以他们在地球的卫星-月球上安装了这个“哨兵”(sentinel是哨兵的意思),数亿年来一直监视着地球的进化。这条主线索后来一直贯穿在整个太空漫游小说的四部曲当中,在当时库布里克跟阿瑟克拉克相互合作最终拟出了《2001》的全部故事大纲(他俩就是电影编剧),而这篇简短的原作其实可以作为电影的前传跟设定大纲来做补充,同时也会解答很多影迷心中多年来的对于影片猜测与解读的谜团。
    不过在电影的筹备阶段,克拉克与库布里克这两位大师级人物之间还是发生了一些小摩擦,创作理念以及表述主题上的不同使得克拉克对电影并不十分满意。《2001:漫游太空》的巨大成功令阿瑟克拉克动了向电影领域进军的念头,自己也想捣鼓出一部永恒不朽的佳作。不知道库布里克是不是有这样的诅咒缠身,总是跟电影原著文本的作者不对付。当年拍出《闪灵》后就曾招致史蒂芬金不满,后者在多年后自己亲上阵拍了一部但无人问津。1982年克拉克创作出了一本全新的“旧作”,就他新是因为作品本身确实属于新作,说“旧作”则是因为这部作品就是当年《2001》的续作-《2010: Odyssey Two》。而此次克拉克并没有文人相轻的意思,无非是想多地开花儿赚威名,1982年他写就了一部名为《2010: Odyssey Two》的小说,看标题你也知道是打着《2001》的旗号。并于当年参加了雨果奖最佳小说的竞争,但不料被阿西莫夫的《基地边缘》摘得了桂冠。
    显然克拉克写小说续集的第一考虑便是再度电影化,为此他还专门给库布里克打了一通电话,并半开玩笑的说道:“你的任务就是阻止任何人将这部小说拍成电影,这样我就不会被那么多人骚扰了。”言下之意就是想试试请着库布里克再度出山掌镜,说不定还能再捣鼓出一部传世经典来。不过库布里克此时已对这个项目毫无兴趣,而导演Peter Hyams(导演主演作品:《摩羯座一号》《时空特警》《Outland》等等。尤其是《魔蝎座一号》揭露了美国登月阴谋论,而有趣的是很多内幕人士盛传美国伪装登月的全部拍摄工作就是由库布里克主导完成的,是个很擅长老派动作戏路的导演)却对此产生了极为浓厚的拍摄意愿。



    狗尾续貂还是大师传承?

    据Peter Hyams回忆,在影片开拍之前他还专门跟克拉克与库布里克一起谈论影片拍摄事宜:“我跟库布里克有过一次长谈,他给了我莫大的鼓励,让我放下曾经的包袱,不要考虑过多,拍就拍吧,按你的想法去拍”不过对于很多人来说,接下这个活儿毕竟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人们难以避免的会将两部影片做一定的比较。但对于Peter Hyams来说,这是个证明自己的好机会,为此他找来不少当时的大牌出演:JohnLithgow, HelenMirren,RoyScheider,设定方面也请来了Syd Mead(著名未来派画家,擅长于描绘未 来世界的景象,曾参与过BladeRunner、Alien、Tron、StarTre前期设定)。而在特效制作方面更是不惜血本,动用了由传统特效大师Douglas Trumbull创建的EEG公司,不过Trumbull并没有直接参与特效制作,而是由刚离开工业光魔并加盟公司的Richard Edlund负责。除了沿用部分模型拍摄外,剧组还使用了当时仍处于启蒙阶段的CGI技术用来模拟片中那些木星表面的气态拟化等等特效场景。
    影片从开场就毫不避讳的同《2001》做无缝对接,故事书接《2001太空漫游》后9年,前国家航天委员会主任弗洛伊德博士接受苏美合作计划,带领发现号航天站设计者科诺博士和HAL9000电脑的创始人钱德拉博士与苏联宇航员卡布珂等合作前往木星星域调查九年前的发现号事故原因,再度探索木卫二的神秘黑石,并查明宇航员大卫•鲍曼缘何神秘失踪。然而任务执行尚未过半,美苏关系愈发紧张,双方船员只能暂时分离;与此同时,大卫•鲍曼竟突然现身对弗洛伊德博士发出神秘警告。原著小说中还有中国派出的“钱学森号 ”比美俄飞船先抵达事发地的情节,其率先降落在木卫二并引来巨型榕树状生物最后全军覆没。不过遗憾的是,这段冷战意味浓厚的情节设定并没出现在电影中。
    如很多人所料,Peter Hyams在本片中并没有表现出如当年库布里克一样惊为天人的才华,影片只能说是循规蹈矩,对于前作的模仿与致敬比比皆是,最要命的是影片的冷战思潮过重,影响了主题的深入发挥,在思想性上更难以与《2001》有所比肩。影片的主旨在最后鲍曼的信息以及画外音中被急速的拔高:“宇宙的一切都是你们的,但请不要沾染木卫二。团结一致,和平共存。”一种对于全人类的谆谆教诲跃然纸上,试图让影片取得与当年《2001》一样的高度,但这种教条式的总结性说教反倒让影片看起来很可笑。不过随着时代进步与观影口味的变化,Peter Hyams还是融入了一些类型片的要素,影片的节奏感加强,而特效场面的增多也使得影片的可看度加强。起码在科幻迷友看来,影片中出现的太空船,充满未来感的通讯系统,电脑电子元件,太空服,搭乘式重型机甲,无人飞行探测器都是符合当时科技时髦风潮的要素。
    本片上映后仅取得了四千万美元的北美票房,也是1984年度北美院线票房排名第17的电影,跟影片在立项之初的设想差距甚远,既没有成为传世名作,也没有赢得多高的商业利益。现在看来这部电影的冤屈颇多,八十年代初期的那几年本身就是经典科幻电影的井喷期,在本作上映之前就已经有《星球大战2》《星球大战3》,《星际迷航2:可汗之怒》,《银翼杀手》问世,上映之后又有《沙丘》,《最后的星空战士》,《终结者》等一系列杰作尾随,其被迅速的淹没在影迷的观影热潮中也是情理之中。不过该片当年还是获得了第59届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布景,最佳服装设计,最佳视觉效果,最佳化妆和最佳声效五项提名。
    1987年当库布里克拿出《全金属外壳》继续震撼影坛的时候,克拉克也发表了新一部小说《2061: Odyssey Three》,太空漫游系列最终成为四部曲(最后两部为《2061》,《3001》)。但在《2010》之后,无论如何也没人敢冒险接拍这一系列的后两集改编电影了。时至今日,大多数人也只识《2001》,不知《2010》。

    被穿越!玩笑彩蛋致敬满天飞

    2013年8月底,有国内网友突然在网上贴出有关《2010》的一副截图,这是主角弗洛伊德博士在出发前去儿子卧室做告别,在卧室墙上的一副海报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张海报以一位田径运动员作为画面主体,同时还配以“BEIJING 2008”的字样。一时间众人议论纷纷,要知道影片是1984年上映,而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则是在2001年,很多网友不禁猜测剧组有穿越高人存在。不过这个细节其实早已经被国外考据帝们发现,联系到克拉克在原作中对于中国部分的描写,其实并不难理解。故事的背景是2010年,而中国在设定中也早已崛起成为世界强权的一极,联系到2008年正好有一届奥运会,所以在影片中做出这样一个设置也是对“钱学森”号没有出场做了一个呼应式的弥补,而其实在《2061:太空漫游》中有对中国更多的描述。
    作为科幻片,自然也要有牛叉的科技道具。本片的不走寻常路之处在于直接跟时代科技进行对接,影片第19分钟出现的弗洛伊德博士在沙滩上使用的电脑,便是苹果公司于1984年4月出品的Apple IIc,这也是苹果公司首次试图生产可携式电脑。比起上述的穿越事件,这其实看起来更有趣。
    而影片也没忘记对《2001》中,也是影史最著名的人工智能计算机HAL-9000致敬,其制作者钱德拉博士登场后与其姊妹机型SAL-9000进行了一番颇有意味的对话:
    SAL-9000:“我会做梦吗?”
    钱德拉博士:“当然,所有的智慧生物都可以。”
    而在片尾HAL-9000也对弗洛伊德博士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而博士的回答则是“我不知道”。
    在此之前的很多科幻电影,如《银翼杀手》都试图在阐述关于人造智能体存在合理性的问题,而这样的回答也会让很多人联想到《银翼杀手》原著小说菲利普K迪克的作品标题-《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此外苏美两国宇航员为了登陆发现者号而进行的太空行走在很多设计上显然与2013热映全球的《地心引力》有异曲同工之妙,更有意思的是爱说笑话不停絮叨的苏俄宇航员与初涉太空紧张兮兮的美国宇航员也像极了片中乔治克鲁尼与桑德拉布洛克饰演的角色。
    不过这其中最出彩的彩蛋可谓是克拉克的两度现身。一次是白宫草坪上弗洛伊德博士正与同僚商谈苏美合作事宜时,老爷子蛋定的坐在画面左边的长椅上晒太阳;而第二次则更有戏剧性,还拉来了库布里克一起开涮-片中一处医院护士拿着一本《时代》杂志,杂志封面赫然是美苏冲突对峙的内容,一方是美国领导人,一方是苏联领导人。而这两位领导人的画像则分别是克拉克与库布里克。

    本文原载于《看电影-午夜场》2014年2月刊
    图文版请猛戳 http://ethermetic.com/3749.html

     3 ) 2010,新的太阳神---在同一个恒星系统?


    2010看完以后,终于知道2001里面的黑石不仅有智商检测的作用,居然还有把行星脱胎换骨改造成恒星的作用。

    电影里,黑石把人类引到即将成为新太阳的木星处,让他们见证新太阳的诞生,还好心地通过特异功能人士(呵呵,开个玩笑)通知他们快点撤离以避免受损。(感觉黑石的拥有者以制造智慧生命为乐趣而不求回报,雷锋啊)

    问题在于,黑石的拥有者真的有必要在同一个恒星系统里面设定两个太阳吗?

    我去查了一下资料,木星由约90%的氢和10%的氦(原子数之比, 75/25%的质量比)及微量的甲烷、水、氨水和“石头”组成。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质量和体积最大的行星,距太阳约5.2个天文单位,是一颗气态行星,没有固体表面,也是一颗类球状星体,木星构成的成分与形成整个太阳系的原始的太阳系星云的组成十分相似。电影把木星作为第二个太阳的培养源显然是极其有根据的。

    但是,当木星被黑石改造体积和质量以至于本身的氢由于极大的质量达到临界值而产生核聚变反应以后(象太阳一样开始发光发热),也就是说由行星变成恒星以后,它的质量已经发生变化,那么它的引力场会相应发生变化吗?它跟太阳的距离会由于巨大的引力改变而互相靠近吗?会像太阳一样吸引别的行星围着它转吗?黑石的拥有者是怎么来平衡这一切的呢?

    木星距离太阳5.2个天文单位,当地球至于太阳和木星之间的时候,地球距木星4.2个天文单位,这样的距离,难道变成太阳的木星的引力真的对地球一点影响都没有吗?

    据谷歌搜索可知(鄙视我吧,我的相关知识都是用谷歌百度来的),双恒星系统的运作是极其复杂的,其复杂程度大大超过单恒星系统的运作模式,它们在互相围绕旋转的同时,也会对围绕运行的行星造成巨大影响,以至于地球不是被撕成碎片(这个可能性很小),就是很有可能以一种椭圆形的轨道来运行,如果这样的话地球轨道的改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和气候变化,那个时候还是something wonderful吗?

    到时候可能美苏两国的总统不是因为目睹了奇迹而罢兵,而是因为地球变得面目全非而不得不携手进行世界末日的应变了。

     4 ) 踩续作不应该成为政治正确

    我喜欢2010,情节从头到尾都很有吸引力,我个人认为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影片,承接了2001中那些有趣的谜题。

    我喜欢2001,略晦涩,初识并不太懂,但这像是一部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值得细细品味和欣赏。

    看了评论区,踩续作仿佛成了政治正确。非得说一句前作无敌,续作垃圾才能彰显个人的高贵品味吗?即使续作是快节奏的,缺乏艺术性的,过于直白易懂,不带任何晦涩,也不影响它被观众们喜爱。

    感性表达个人喜好,理性探讨影片质量。

     5 ) 被资本绑架的续作

    作为一部科幻电影,它不能说是及格的好莱坞的美式商业科幻片,作为2001太空漫游的续作,它更不配。

    1.这部电影被台词填满了,充满着台词却没有美感,仿佛是角色们在唠家常,与前作中精少且充满哲学意味的台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可谓人比人气死人; 2.无论是场景上科技感的设计,还是背景的交待,这部2010都作的太细致了,细致到使人失去了想象的空间,这扼杀了电影的美感,留白与未知更令人遐想; 3. 虽说原著是基于冷战背景下的,但电影在改编过程中过于简化了,立意实在是过于superficial,老生常谈的二元对立意识形态确实使人哈欠连连,最后的交待也只是世界和平,如果文艺作品只能做到这种程度的思考,我认为是可悲的; 4.很多小细节更是莫名其妙,丑化苏联的不人道,苏方的女航天员就对男主角弗洛伊德博士投怀送抱等等,只会让人觉得品味低俗。

    我认为彼得海姆斯还是乖乖去拍动作电影吧,在那里去展示他那无处安放的男性荷尔蒙比较好。

     6 ) 看了之后知道为什么刘慈欣视这部电影的小说原作者克拉克为偶像了

    《2001太空漫游》+《2010威震太阳神》

    这两部电影讲得就一个终极命题:生命的起源。从木星爆炸成为新太阳开始,木卫二也成了第二个地球。我们的出现是经过干预的,而这种干预是善意的。贯穿两部电影反复出现的是神秘方形碑,是生命开始的标志,也是宇宙智能(或者叫造物者,而人类称为上帝)干预生命的标志。由第一部人猿发现了这种神秘方形碑开始之后,人类祖先懂得使用火和合作,进而就是我们熟知的历史,智人开始登上食物链顶端。在第二部,木卫二解冻开始有大气氧和绿植的时候就出现了方形碑,预示另一个地球生命的进化也开始了。第二部中科学家们发现木卫二有叶绿素的时候前去查看,就被外力逼退了,这也是高级智能干预和保护生命火种的标志,有可能这个生命的种子也是是造物主事前埋好的。

    这部电影认为生命的起源不是偶然,我们是在造物者生命器皿里被孵化的,地球或者木卫二就是培养皿,太阳或者木星(第二个太阳)就是照亮生命的光源。大卫在第一部结尾和第二部的时候反复说,“美好的事情将要发生”,指的就是生命的诞生,是十分美好的。

    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还在于探讨了不同生命形态的相处。如我们人类和人工智能(碳基和硅基生命),人工智能在电影里反复问,“我会做梦吗?”,等同于人工智能有意识吗?是生命吗?虽然电影没有确切回答是或否,但是有个情节已经说明了答案。当超级电脑哈尔选择了牺牲自己(发现者号)去帮助科学家们返回地球的时候就表明“他”是有自主意识的。

    电影结尾来自造物主的警告也传达了作者的意图:宇宙里存在不同形态的生命,宇宙有足够的资源供生命使用,请一起和平使用。电影年代背景是美国和苏联对抗和战争,在当时对人类也是很警醒。

    其实关于生命起源这个宏大的问题,暂时没有人能解释,我们都知道智人登上了食物链顶端,但是对于为什么是智人这个种类而不是其他人种,直到现在一直都是一个大谜题。科学帮我们部分解释了这个世界,但其中一些重大的事件解释不了。是否真的存在造物者,或者这种生命起源真的纯属偶然,然而这个偶然的几率实在太低了。

    知道为什么大刘这么崇拜克拉克了,在克拉克那个年代能有如此牛逼的想象力,还预见了当代人工智能的难题,自主意识。

     7 ) 有几个人看懂了2010的结尾?

    这部片比起前作2001来说,略有不足,不足在于前作中没有说明或者说留下悬念的东西,在这一作中依然没有说明,这一点让观众感到很不爽。例如本作中的开头虽然引用前作中鲍勃的最后一句话“上帝,天上全是星星!”,但是后来却又没有对此作任何说明,实在让人觉得遗憾。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想看完前作2001最大的疑问就是大卫到底去了什么地方,以及他后来经历了些什么神秘的事。这些,2010都没有提及,也许是这个问题导演本人也很难给出答案吧,但是作为普通观众,没有看到期待的东西,就会觉得很失望。
    不过本作的最后结局,导演也花了点心思,不知道大家真正看懂了没有。就是最后那个木星爆炸诞生了第二个太阳,大家可能以为这就是结局了,有可能还会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搞了半天就弄出来两个太阳想说明什么问题?和前作有关系么? 对,我第一遍看到这,也觉得这结局设定得有点莫名。但第二遍看的时候我发现,结尾大卫命令HAL向地球发送的讯息是:

    All these worlds are yours except Europa . Attempt no landing there.
    所有的世界都是你们的除了木卫四,不要试图登陆那里。

    然后片子的结尾有一处场景是一个冰冻星球然后慢慢出现了树木和湖,石碑立在湖中。其实这个地方就是木卫四!木卫四的表面的确是被冰层覆盖的,由于第二个太阳的诞生逐渐变暖,并产生了新的生命。再回想片子结尾处大段的读白,其中有这样的话:将来总有一天,新太阳下生长的孩子将会和旧太阳下生长的孩子相遇...意思就是木卫四会产生新的智慧生命。不知道这个新太阳是谁创造的?大卫鲍勃?抑或是什么神秘力量?

    也许这就是本片的科幻寓意吧:当有一天人类发现了新的智慧文明,要学会与他们和平共处。

    期待这一系列的续作,可以再拍的深入一点。

     短评

    库布里克拍完2001后销毁一切模型,特效组根据照片还原,其还原度很高,值得称赞。HAL温柔冷静的声音语速变快,变味很不爽。弗洛伊德博士与苏联同伴搭乘的飞船总让我觉得是《异形》串片场。黑色石碑吞噬木星比苏梅克-列为9彗星94年的撞击更为震撼。至于用双面胶把笔粘在玻璃上制造漂浮状态也算致敬吧...

    5分钟前
    • somnambuleNRR6
    • 还行

    与2001相比,一个晦涩,一个通俗,个人认为不能因为变成了容易让人看懂的叙事片就看低2010一眼。虽然不及2001的诗意和哲思,2010更多的把重点放在科学与政治无关,人类和平这种主题上,最后包括HAL发疯的原因和那句“Will I dream”的含义也都和2001联系上了,总之算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独立”续集。

    8分钟前
    • touya
    • 还行

    结尾之前的部分都太平淡了,又没有2001的味道~结尾部分是精华,HAL和钱德勒以及鲍曼的对话又一次让人觉得HAL很可怜:"thank u for telling me the truth","Dr.Chandra,will i dream?","I'm afraid"…挺感人的… 结局“木星太阳”和“木卫二地球”的诞生绝对波澜壮阔~~~石碑又再一次出现并将再一次启示新的文明…

    9分钟前
    • PLAYTOY
    • 力荐

    ALL THESE WORLDS ARE YOURS EXCEPT EUROPA .ATTEMPT NO LANDING THERE.USE THEM TOGETHER.USE THEM IN PEACE.

    13分钟前
    • 颍原真吾
    • 力荐

    作为2001太空漫游的续作而言是比较平淡无奇的,填了HAL与其它2001中挖的坑。木星变太阳什么的,不该很有史诗感么,但却没拍出来,84年就这样败给了68年.......

    17分钟前
    • CharlesChou
    • 还行

    也很好看呀!只是开头的话痨,不喜欢,但是对比2001,什么都不说,看完懵很久,2010解释的清楚多了,还给我们的哈尔平反了。宇宙真美,宇宙对待地球,真的有这样的善意吗?好好珍惜脚下的地球吧,真相肯定没有这么甜蜜。

    19分钟前
    • alan3396815
    • 力荐

    HAL说话的时候,一种面对新智能的恐惧

    23分钟前
    • 冬林箭
    • 力荐

    这部1984年的电影算是库布里克于1968年的电影漫游太空2001的续篇,也是亚瑟•克拉克小说太空漫游系列改编,对2001年太空漫游这片进行了比较清晰的诠释,但本片比起16年前的前作就显得平庸了,喜欢“太空漫游”这系列科幻作品的可以看看。

    25分钟前
    • 肥壮壮
    • 还行

    这部续作/改编作,把克拉克的原著不偏不倚地呈现在了银幕上,又拥有熟练的叙事手法与先驱般的制作技巧,外加上致敬和预言意外成功的彩蛋。再受争议,也是一部值得掌声鼓励的电影。

    28分钟前
    • 旧书君
    • 推荐

    哈尔是个好同志~

    29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还行

    一84年的片儿,现在看都不过时

    30分钟前
    • 阿朴
    • 推荐

    在我看过的所有太空片中,这是唯一一部只死了一个人(而不是只活了一个人甚者全军覆没)并且顺利返航的片子。片子主题特积极:开发宇宙要全人类通力合作,宇宙不是任何国家的私属物品。可惜可惜,政治家们是永远也不会这样去看待任何问题的。ps:84年的太空片视觉能做成这样,真是叹为观止。

    32分钟前
    • 猩猩王ி
    • 推荐

    这部电影在1984年告诉我们,北京2008年要开奥运会。。相比《2001太空漫游》还是差很多,故事上相承,气质上则不过是个标准普通的好莱坞太空惊悚片。

    35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是《2001太空漫游》的清晰注解,然而16年后,本片只能算《2001》的重复,本身没有任何创新。同时因为彻底分解了《2001》的神秘与未知震撼,反而流于平庸。

    36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跟2001比,当然差远了,2001是诗篇,2010是普通的记叙文。博士离开地球之前婆婆妈妈地跟老婆孩子告别,太磨叽了,不喜。不过以1984年的水准,也算一部合格的科幻片。Helen Mirren一开始一直没认出来,倒是个惊喜。

    41分钟前
    • 火火火火花袭人
    • 还行

    克拉克的2061跟3001也拍拍算了,落个圆满

    45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推荐

    非常好看,广袤的太空+瑰丽的木星+神秘的黑石+巨大的飞船+智能的哈尔9000+诡异的鲍曼+美苏争霸战+新太阳的诞生……这些就已经令人心满意足了。

    46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2010:太空漫游》原本只算是一本过渡的小说,改编成电影作品之后内容成了过于平铺直叙而无头无尾的片段。导演改变了库布里克的叙事节奏,在视觉效果上与前作保持吻合,除了极重要的对太空失重环境的展现。同时影片放大了原著的政治因素,但整体而言影片内容仍空洞,这也是很多时候影像逊于文字之处。

    48分钟前
    • 小易甫
    • 还行

    虽不似库老师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大神风范,但也还原了不少原著精髓,值得五星。看完才倒回去找刘翔,好想读遍克拉克老师的作品,看看他有没对我朝经济做过什么预测。

    52分钟前
    • 了不起的花轮君
    • 力荐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克拉克被誉为世界科幻大师了,这是跨时代的电影作品。相较于库布里克极度符号化的2001,这部充满故事性的2010更容易让观众接受,同时较前作有着密度更大的科学细节,观感极为舒适!

    57分钟前
    • 铭记的铭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